第507章 科举制度将变(第2/2页)

其三、评卷改“极佳、可取、弃”等模糊的评语为分数。三卷满分皆为100分,但考试结束后,三卷的分数要进行折算。其中,经义和诗词各占15%,策论占比为70%。

这个‘微调’,着实让大明内部很多官员全身冒出一身冷汗:这标准要是放在自己中进士之前,说不得,我们多半也中不了!

不过呢,作为取得了进士资格,在朝廷任职的官员们来说。虽说他们一阵冷汗,但却基本上都支持皇上的这个微调:最近十来年,尤其是最近三五年,大明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这对官员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科举还不改,选拔出来一大群文人骚客有个屁用!还是选拔一些能够做实事的家伙出来,分担我们日益沉重的工作压力是正经!

在职官员们基本都支持了,那些还没有考中进士的举人们,乃至更下一级的秀才、童生们,意见再大,也没有什么用了。

总之,文震孟在参加这次科举的时候,到了二月十三日,策论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果不其然的看到了这样的题目:试论,今日之大变局下,如何为国家选拔良才?

按照穿越者的风格,大明的科举策论部分,从六年前开始就有了明显的改变:不再是单独的一道题目,而是有大量的资料。

在这次天启四年的策论题目下面,有大约近万字的材料。详细的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世袭任职、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自隋代以来的科举制。并且对科举制在隋唐、宋明时代的变化也做了充分说明。与此同时,还列举了这些人才选拔制度在其刚刚诞生时的社会情况,以及后续社会发展的变化。

总之就是告诉你:时代变,制度变,我中华帝国,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现在,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和与世界各国竞争的加剧,大明帝国的官员选拔制度,肯定要做彻底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