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第2/3页)

义兴商会的首次“会员福利”,就此派发完毕。

林玉婵用帕子擦净手上粉笔末,笑道:“多谢捧场。黑板上的情报会保留一个钟头。现在大家请便。天寒地冻,可以多在这里歇会儿。茶水点心随便用。”

她说完,厅里静了一刻,随后嗡的炸了。

几乎没用几秒钟,友商们迅速扎堆,拉帮结派地开起了小会。

“看到没有,洋商还在操纵棉花价格。咱们不卖,不卖……”

“怡和洋行在镇江要有大手笔啊。老兄们,咱们的大豆,要不要运过去试个水?”

“等今年收了丝再看吧。英国佬看来今年订单不多……”

“苏太太,轮船还没走吧?在下冒昧提请,帮我问问江阴地方的烟草收购价!”

……………………………………

在以往,关系相好的商户们也会聚在一起猜测商机。同乡同省的生意人也会抱团行动。但从没有像今日这样,有人将跨地域、跨行业的各种信息整合到一起,让他们仿佛跨入一座宝藏。

当然也有人无暇讨论,看到跟自家生意有关的某些数据,立刻飞奔出门,抢占先机去了。

林玉婵也不闲着,请过自己的两位经理,就着新鲜出炉的情报,开始制定年后计划。

常保罗:“棉花可以运到宁波去卖。”

“博雅号”带来可靠情报。有家普鲁士洋行进驻宁波,拒绝签订齐价合同,上来就大笔吃货,把宁波棉花价格拉升了三成。

常保罗乐得合不拢嘴。亲家发财,他跟着高兴。

林玉婵笑道:“咱们的最终目的不是投机,而是通过信息的流通,抹平各地的价差,让中国商人少吃亏。况且有了商会的快艇报讯,宁波这高价也持续不了多久。你递封信,让你亲家赶紧就地清货。博雅就不凑这热闹了。等一个礼拜,上海的棉价会回升的。”

她说完最后一句话,自己都觉得有点不相信,胸中波澜起伏了那么一秒钟。

去年她连滚带爬地卖棉花时,每天等洋行开价,等得心惊肉跳,感觉自己像个赌场上的雏。

而这一次,她总算有点信心,觉得自己能稍微预测一下棉花价格的走向。

其余商人也有同感。不觉,几个棉花友商凑到她跟前,说道:“苏太太,我们算了算各地的洋行收购量,商量了一下。这次洋人开价低于二两半,我们花衣街的商铺一概不卖。”

林玉婵马上说好,加入这个临时的价格同盟。

十几年来,一直被洋商握在手里的“定价权”,终于在今日,被中国人摸到一个手指头尖儿。

至于茶叶,由于是中国特产,出口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独有的游戏规则,价格不太会上蹿下跳。唯一有点威胁的竞争对手印度,被去年洪灾伤了元气,所以现在中国茶商的日子还算滋润,用不着像棉商那样天天坐过山车。

但是博雅的茶叶生意貌似到了瓶颈。负责茶叶的老赵分析了各地茶货数据,不无担忧地说:“英商收购量整体收缩,咱们的精制茶和德丰行的招牌精制茶特点雷同,德丰行又不惜成本地压价,今年咱们的精制茶销路不太乐观。专供俄国的红茶,又被汉口那个李懦夫抢走许多份额……”

这就没办法了。林玉婵综合各地茶叶销量数据,只能决定先减产,维持品牌生存。

去年她用茶叶的利润补贴棉花,今年轮到用棉花补贴茶叶。可谓风险均摊。

--------------------

一个钟头很快过去。写着情报的小黑板已经被无数手指描得白花花。义兴商会的第一批加盟成员个个斗志昂扬,觉得这费用交得物超所值。

林玉婵请两位经理回去上工,自己又等了一会儿,掐着时间,让人清理黑板。

当然有人不让,拦着她请求多看一会儿。林玉婵拼着被人抱怨,坚持将黑板擦了。

众人依依不舍地离开。

“苏太太,再会啊。”

林玉婵客气:“闲时可以常来坐坐。有新情报一起分享!”

她把整理过的原始笔记随身带好,打算回去就锁保险柜。

在没有丝毫版权保护意识的大清朝,要想抱紧自己的独家情报,也只能用这么落后的方法。

送走最后一位友商,林玉婵随便找个凳子坐下,摊开笔记本运笔如飞,记下今日的商会开张情况,稍微做了个总结,哪里做得不错,哪里需要改进,两周后再聚,需要注意些什么……

没一刻就写不动。找个桌子趴了,闭上眼睛,放空一刻。

将近一百加盟会员,给商会带来将近一万两银子的初始资金。分成之后,她拿七千两。

轮船购价一万九千两。三年才能还清。

然后,她的“义兴商会”才能开始积累利润,才能有资源去实现她其他的点子。

前提是,她提供的情报持续产出价值。大家中途不下车,一直续费。

好难啊……

不过成就感大大的。

尤其是那些年龄比她大一倍两倍的资深商人,求知若渴地听她讲情报,赔着笑问这问那的时候,那感觉比卖了五两一担的棉花都爽!

摸着石头过河。刺激是真刺激,累也真的累。

几个伙计来来去去清理卫生。规律的扫帚声十分催眠。

林玉婵拖着脚步回到后面办公室,陷在她专属的绿色小沙发里。

博雅公司如今业务繁忙,洋楼里来往客户多,素质有高有低。林玉婵最喜欢这沙发,心疼它被人不爱惜地乱坐,干脆搬来商会,满足一下自己的小小占有欲。

对面桌子后头,有人抬头,朝她微笑。

林玉婵情不自禁地也笑起来,嘴上却抱怨:“我嗓子都说哑了,你不出去帮我支吾一下。”

“免谈,”苏敏官翘着二郎腿,懒洋洋说道,“我还是比较喜欢看苏太太出风头。”

倒不是他有意将林玉婵“捧角儿”。他内心有种蔫坏的念想,看着那些平日里满口尊卑伦理的有钱富商,今日为着几串数字、几条新闻,朝他们本来看不上的女流之辈摆出热情笑脸,一口一句太太,他心中那点阴暗叛逆的天性,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他管林玉婵要了商会的冠名,就真只是捞个虚名,具体管理事务丝毫不插手,只享受商会福利。

他甚至不用挤在人群里看黑板。林玉婵拿出整理好的原始笔记,朝他晃晃,然后隔着桌子丢过去。

苏敏官一把接过,慢慢翻着,抓张纸,打算简略做笔记。

义兴船行虽然不专做某项大宗商品生意,但运输过程中,若是船有空仓,也会就近采购当地土产,运到另一港口再卖出,赚个小差价,补贴点成本。

他没时间精研每一种商品的市场特性。以前都是让当值船长自行选择便宜货品。下属眼光有限,这空仓的利润率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