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新政(第2/2页)

至于说书人,萧彧最后决定从白沙村中挑选,因为白沙村的年轻人基本都识字,也都听萧彧他们晚上讲过历史典故,至少有一个基本模板可以学。

第一批挑选了十人进行培训。等业务熟练了,便让大家去崖州附近的村子进行说书表演。先在崖州一带说书,以后再逐渐扩散到全崖州。

思想教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物质基础,只有百姓的肚子填饱了,身上穿暖了,才会注重别的方面。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

第一批铁农具分发了下去,如萧彧预想的一样,所有的百姓都愿意租赁铁农具。

官田的田赋降下来了,铁农具的租子就相当于田赋没降,但生产效率却大大提升了,能节省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开垦出更多的田地,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所以官府分发的铁农具是极其受欢迎的。

萧彧派人下去检查各地的水利修建情况,他自己也抽空去崖州临近的村落看过了,如他想的那样,大部分地方水利建设都没有修到白沙村那么完善。

其实这并不意外,当初薛钊只是下达兴修水利的政令,每村只派发了两到三把铁农具,这点工具修水渠的效率可想而知。

正好现在铁农具分发了下去,萧彧再次颁发了兴修水利的政令,这回修建起来的效率应该会高多了。

这一政策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其实百姓也是愿意修水利的,毕竟这对自己是完全有益的事。

萧彧又找来当初给自己修筒车的师傅,木匠师傅这一年多时间,已经修了十来座筒车,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了。

萧彧给他安排了一个任务,尽可能多带徒弟,向各村推广筒车,因为筒车既能灌溉,又能舂米,可以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

修筒车最大的问题自然是缺钱,萧彧便提出了用粮食抵钱的法子,村民各家均摊一些粮米,交给官府,再由官府出钱请师傅修建筒车。

一时间,崖州州城一带的百姓明显感觉到今年的好事特别多,减免了田赋,修建学塾,又分发了铁农具,又开始重修水利了。

据说官府还要着人来修筒车,那东西可以灌溉,还能舂米,日夜都不停歇。

官府总算做了些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