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条件(第2/2页)

他们都明白,再苦也不能退,否则之前的牺牲就白费了。况且这是为了从戎人手中收复河山,他们所做的,是为了天下汉人和子孙后代。

这么好的兵,裴凛之又何尝愿意让大家受苦。

慰问完毕归来,裴凛之心潮澎湃,对着烛光,更加无比思念萧彧,便拿起笔来,开始给他写信,倾诉此刻的衷肠。

正月下旬,薛钊与梁州刺史率领五万援兵到了,这些兵也不全是雍州与梁州的兵,还从荆州也抽调了一些过来。

他们在接到命令后,便组织人马日夜兼程,连年都是在路上过的,生怕贻误战机。

看到援兵,裴凛之大松了口气,双手托起单膝跪在地上的薛钊:“薛大人,快快请起,幸亏您们及时赶到,一路风霜,大家都辛苦了。”

薛钊站起来,看着裴凛之,笑道:“没想到有朝一日,还能与裴将军并肩作战,实乃薛某之幸!”

裴凛之说:“既然大家都到了,那便好好歇息。等大伙都适应了,我们便攻打长安,早日打完仗,早日还乡!”

援兵已至,裴凛之便要准备攻打长安了,他的胳膊也好得差不多,绷带已经取下,能活动了,只是还不能练功。

他让人叫来了西戎的使者,直截了当地说:“回去告诉你们的皇帝,和谈可以。我的条件,是你们戎人迁至长城外,永远不许再踏入中原半步。否则就免谈。”

那使者被关了快两个月,因为严寒和饥饿被折磨得已经不成人样,他们每日只吃一顿,早就瘦得皮包骨头了,听见这话,差点没翻白眼晕过去,使者说:“下官会将将军的话转达给我家陛下。”

裴凛之说:“对了,你们的主帅宇文智还在我手里。若是你们皇帝愿意撤退,我便将人都给你们送回去,如若不愿意撤退,那我便将将他杀了。”

使者唯唯诺诺地答应着走了,一直到离开新丰城,他们都还有点难以置信,居然还能活着离开。

元坦见到面黄肌瘦的使者,听到裴凛之提的和谈条件,顿时火冒三丈,扔了手边的东西:“岂有此理!简直欺人太甚!将边境的兵都调回来,朕要与安军决一死战!”

所有人都跪了下来,无人敢说话,皇帝正在气头上,谁也不敢去触这个霉头,万一引火上身就不好了。

直到下了朝,元坦气消了些,丞相陆绎才说:“陛下,这一仗恐是不能打,还请陛下三思!”

元坦瞪眼看着他:“你是什么意思?”

陆绎说:“去岁渭河涨水,粮食减产三成多。从去岁秋天开始,我们便在东西两线分别同安国与吐谷浑交战,粮草损耗巨大。陛下若是还将边关的将士都调回来,届时粮草就完全供应不上了。”

因为行军打仗的消耗与日常消耗是不一样的,除了人马消耗变大,押运粮草的役夫们同样要消耗粮草。

元坦脸色黑成了锅底:“那便去东戎买粮。”

陆绎说:“与东戎相接的潼关已经落入安军手中了。”

“黄河不能过?”

陆绎没说话。

元坦气得差点掀桌子:“那你说,不能打仗,难道只能迁到长城以北去?那边还有柔然人!”而且还是个苦寒之地,谁能适应得了那边的生活。

陆绎说:“陛下可别忘了,西边还有一大片地呢。”

元坦反应过来:“你说吐谷浑?”

“还有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