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相亲节(第2/2页)

随后,朝廷还公布了一份商品名单,并通过《明报》广而告之。上面列举了什么商品出口或者进口要收超过百分之二十的税收,什么商品出口或者进口会收低于百分之二十的税收,而不再是以前的一刀切。

一个基本上的原则,就是大明需要的东西,如果出口就要提高税收,进口会降低税收。甚至有可能是禁止出口,或者是免税进口;反之,大明不需要的东西,那么出口就会降低税收,进口就会提高税收,同样上下限是免税或者禁止。

这种通过税收的手段来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自然不可能是这个时代的人能想出来的。不用说,肯定是来自张明伟的建议。

当初张明伟在提及这个事情的时候,甚至连国内的商税也提议同样进行调整:即朝廷需要鼓励的,那就要优惠税收;如果朝廷不想鼓励的,那就加大税收。

比如说,朝廷对于目前的铁矿开采,基建相关,还包括造船等方面,那是鼓励态度的,就降低税收,而对于一些奢侈品,比如珠宝首饰,用于装饰的玻璃制品,还有贵重家具等等,就是要加税!

就目前大明的现状来说,要免除田赋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在商税和海税上有大笔收入之后,朝廷对于受灾地方的田赋却能有相当大的免收能力。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降低田赋的比例也不是不可能。

另外,朝廷在忙碌的,还有郑鸿逵所部海军舰队从南洋调去朝鲜釜山驻扎,并且还要招收一部分朝鲜籍的水兵训练。

还有山海关的水师也移驻登莱和上海两地,改编为中部海军,接收新战舰,训练水兵。

陆军武备堂也是很快便成立,该进去学习的就学习,包括海军武备堂,一直是满员学习状态。光是这个事情,就够兵部和都督府忙碌了。

因为对倭战事不能拖太久,要不然由琉球国王血书引发的讨倭风潮容易过去。因此,不管是陆军武备堂还是海军武备堂,讲课的假想对象都是倭国。

锦衣卫收集到的倭国情报,也都会进武备堂讲解。包括兵力实力,地形地势等等。

总之,崇祯二十年的上半年,全国上下都非常地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