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绍丰出海潮(第2/2页)

这个现象,不止出现在杭州,整个沿海地区都普遍发生。

沿海军户根本无地可种,以前给军官当农奴,领取口粮艰难度日。转为民户之后,他们连口粮都没有了,要么做佃户种地,要么进城去打工,而闯南洋则成为优先选择。

这些沿海军户,可不是消息闭塞的内陆百姓,每年都听说谁谁谁在海外发财。

王策、王芳、天竺棉会、各路海商、殷州殖民头子们,瞬间闻风而动,派遣海船前去招募移民。

殷州开价最优渥,普通移民,每人分配一百亩土地,识文断字者分配三百亩土地,反正只要去了殷州就是地主。当然,得自己开荒耕种,十年之内都不用上税。

南洋开价最垃圾,有些甚至只招工人,但因为离得比较近,去南洋的移民反而更多。

王策在吕宋的开价,是每人三十亩地,政府免费发给种子,免费租借耕牛,移民们只需卖力开荒即可。

这股沿海移民潮,在各地引起巨大轰动,连带着普通农民也跃跃欲试。特别是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等省份,因为一条鞭法的实施,地主把赋税转嫁到佃户头上,导致佃户的日子更加艰辛。

现在,佃户被移民军户搞得心动,也纷纷跑去报名出海。

沿海地区,竟出现佃户荒,地主突然发现召不齐佃农。特别是靠近大海港的地区,本就有大量失地农民,跑去城里或码头做工,现在又突然出现移民潮,更加造成佃户的奇缺。

无奈之下,地主只能降低田租,至少得恢复到一条鞭法之前的水平。

同时,地主豪绅们联合起来,向各地父母官们施压。地方官员只得上疏朝廷,请求禁止农民出海,否则沿海之地无人耕种。

朝廷中枢,响应此事的还真多,就连毛纪都对王渊说:“农耕乃国本,沿海农户皆蹈海逐利,长此以往,抛荒日甚,恐国家粮食不济,各地粮荒四起也。”

王渊笑道:“若非豪绅盘剥过重,怎会有人远离故土,去那海外蛮夷之地讨生活?”

据后世史料统计,绍丰七年、八年、九年这三年间,至少有50多万沿海百姓移民。大部分去了南洋,少部分去了印度,更少部分去了殷州,史称“绍丰出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