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有此利器,我唐如虎添翼!(第2/3页)

要是不打仗,光靠唐国自身的税收,就是十年八年,也难以攒下起兵夺天下的钱粮啊。

林必举最后说道:“所有钱粮,全部登记造册。新修建的洛宁仓全部装满都放不下一千万石粮食,微臣只好下令再修炼两个大粮仓。”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林必举作为政务上卿,底气也足了很多。

要知道,每年江浙运往大都的漕粮,也不过一千多万石啊。唐国这次得到的粮食,快赶上大都一年的漕粮了。

“好。钱粮的事就先说到这里。郑和,水师的斩获也说说吧。”崔秀宁对远洋舰队司令官郑和说道。

所有情况,她当然早就知道。之所以让郑和说,其实不是给她听,而是给满朝官员听。算是公报程序。

郑和出列道:“启禀夫人,战船共缴获四百三十多艘,运输船八百多艘,其中大半是朱清张瑄的海运漕粮船。小半是占婆和安南商船。如今,我唐拥有大小船只两千四百余艘。可一次运载十几万大军加十几万大军一年的补给。”

文武官员们早就心中有数,并没有太多惊讶。可石抹怀德和李忆,却对唐国的水师之强暗暗咋舌,同时露出喜色。

就算元廷征日前,水师没有大损时,也没有这么多船啊。

而契丹将领耶律忠节,虽然惊讶,却并无喜悦之色。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表情一丝不落的全部被崔秀宁收入眼中。

看来,耶律忠节来海东一个月,仍然没有真心归顺。特务们回报他并无不轨言行,估计只是他不敢而已。

散朝之后,百官离开,崔秀宁却留下文天祥,专门探讨一下三个降将之事。

“文先生请坐吧。先生觉得,这三个降将如何?”崔秀宁问道,一边让石珊瑚给文天祥端来一杯酸梅汤解暑。

因为尊重文天祥,唐国上下包括李洛夫妇,对文天祥从来都是称先生而不名,连官职都不叫。

文天祥说道:“禀奏夫人,党项军李忆所部四千二百余人,来海东两月,看起来应该是诚心归顺了,并无作乱苗头。”

“党项军李忆是西夏宗室,连他的姓氏,都是大唐所赐。而西夏李氏也曾是大唐定难军节度使。与大唐多少有点渊源。而且党项军对蒙元并未好感,加上已无出路,诚心归顺理所当然。”

“女真军嘛……太公出面后,石抹怀德就认了这个舅舅,六千女真军立刻毫不犹豫表态效忠,比起党项军,更加可靠。石抹怀德还送了公子一块玉佩,太公让公子叫他表伯,他也很是高兴。”

“就是契丹军有点麻烦。萧北虽然是契丹人,但耶律忠节却并不买账。契丹人在大唐时,就多次反叛,还随安禄山造反。不过,耶律忠节目前也算安静,但并无党项军可靠,更别说女真军了。按说,他受蒙古将领排挤,不为元廷信任,不该如此才是。”

崔秀宁道:“文先生说的很是。耶律忠节并没有真心归顺,只是无奈罢了。他知道凭他六千兵马,根本翻不起浪。不过,此人倒也算有理由,品性使然。”

“哦?夫人看出什么了?”文天祥有点疑惑。

崔秀宁道:“此人性格非常耿直,爱憎分明。曾说大丈夫处事,信义为先,堂堂正正。就连他的名字,也叫忠节。”

说白了,就是所谓的道德洁癖。难听的说,就是一根筋,死脑筋,不愿变通。

文天祥笑道:“臣明白了。耶律忠节觉得君上的做法,有失光明正大,所以心怀不满。”

他说的还算委婉了。但意思其实就是耶律忠节瞧不起李洛的阴谋手段,瞧不起李洛的人品,这才不愿意真心归附。

崔秀宁点点头,文天祥没有说错。根据耶律忠节的性格分析,他应该就是这么想的。

而且耶律忠节估计对整个唐国君臣都鄙视上了。他必定认为,一国君臣联合行此卑鄙手段,真是没有一国气象,行事做派上不了台面。

“文先生德高望重,海内敬仰。所以我想请文先生出面,和耶律忠节深谈一番。六千契丹骑兵,都是精于骑射,若不能为我唐所用,就太可惜了。”崔秀宁道。

文天祥苦笑道:“夫人谬赞,臣愧不敢当。虽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但君上未归,臣就试试。哎,此事,估计多半还是要着落在君上身上。”

崔秀宁点点头,也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但她不想李洛回来还为此事烦恼,打算请文天祥出面,然后她自己亲自出面,化解耶律忠节心中的芥蒂。

送走了文天祥,崔秀宁回到内宅,第一时间就给一对儿女喂奶。

想到喂两个孩子,她就有点头疼。

“夫人,二公子和大娘子都饿了。”崔秀宁一回到内宅,就听到两个孩子在哇哇大哭,侍女们则是一脸惊慌。

为何不请乳母?而是要亲力亲为?

因为一来她不放心。二来……胀的难受啊。

你说咋办?

果然,两个孩子一吃上,就不哭了。

这两个孩子,儿子是大,女儿是小。女儿比儿子只晚了几分钟,就成了妹妹。

名字,李洛已经取好派人送回来了。因为李征的名字是双人旁,所以两个孩子的名字也用双人旁。儿子叫李律。女儿叫李微。

李洛为了弥补自己生产时不在身边的遗憾,这次干脆直接给了两个孩子封号。李律封扬州牧,泾阳县伯。封女儿李微为长安县主。

李律成了唐国唯一封伯的人,而李微成为继洛宁县主李沅之后的第二个县主。

“娘亲。”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响起,已经快一岁半的李征,迈着小腿蹒跚着来到崔秀宁面前,他后面还跟着一只黑狐。

李征除了会叫人,已经会简单的说点短句了。

见到娘亲没空理他,雍州牧、唐国世子毫不哭闹,他拿起茶几上的一块海东产的蜜饯,递给那只黑狐。

“小黑,给。”小男人伸出小手,“小黑,吃。”

但是,黑狐狸对蜜饯完全不理不睬,它的脑袋偏向一边,舔着自己黑缎子般的皮毛。

雍州牧见狐狸也不搭理自己,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吃着蜜饯。

等到小东西吃完,又满脸兴趣的看娘亲喂奶。

“娘亲……抱。”一双黑宝石般的眼睛很无辜的瞪着崔秀宁,小东西还张开藕芽般的小胳膊。

崔秀宁此时才知道孩子多的烦恼了。

女人将两个吃饱睡熟的孩子交给侍女,又抱起李征,在小脸蛋上亲了一口,“儿子啊,这是谁给你的?”她拿起李征胸口挂的一块虎头玉佩。

李征对崔秀宁的的问题有点懵然,崔秀宁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说了几遍,李征才偏着脑袋,想起一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