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若君上不王,则奈天下苍生何!(第3/4页)

有官职,有钱粮,还有人口,元代乡间的“野皇帝”就这么形成了。

所以,针对这个,“轻徭薄赋令”还下令禁绝高利贷。民间所有高利贷债务,全部作废,只偿还本金和低息。

“轻徭薄赋令”在城中反响很大,绝大多数城中百姓都兴高采烈,这简直是解除了他们身上的枷锁,一下子就让他们的日子好过起来。

这可是千古德政啊!

大宋朝三百年都没有的德政!

唐公真乃仁君啊!

临安城中的百姓,面貌也日新月异,谈论起唐国和李洛,都是尊崇有加。

“赵官家没了,咱们做了这么多年奴才,吃了不少苦头。但那又怎么样呢?唐公又打回来了!咱临安人翻了身,还是天子脚下!”

“刘老汉,你别乱说,唐公可没登基称帝啊!这天子脚下,没道理。”

“怎么没道理?后生,你不懂!唐公志在恢复汉家江山,仁慈爱民,兵强马壮,那是承受了天命的,登基称帝,那是迟早的事。最多两三年,唐公就能做天子,你们信不信?”

“刘老哥说的对,唐公是真龙天子,迟早要登基的。听说湖广的那个萧什么……对,萧隐,也登了龙位。不过,坊间都说此人是蛟蛇转世,不算真龙。但他出世,就是为了替真龙开道。俺觉得,就应在唐公身上。他是替唐公开道哩!”

“谁说不是!城西张半仙都占了一封大卦,说是,五蛟捧一龙,开基在海东!海东在哪,你们可知道?就是唐公在海中的根据所在。”

“不对啊,五蛟捧一龙……如今湖广的萧隐自称大梁皇帝,是一条蛟。江西的黄华自称吴王,也算一条蛟,加上广州那位多半成不了事的赵官家,也才三条蛟啊!还有两条呢?”

“还有两条,估计还没出来吧。再说,张半仙也未必真算的这么准,这可是天机,他敢泄露?”

“只说一条,文相公是什么人?那可是文曲星下凡,本来是帮赵官家辅助大宋的,可赵官家不用。但如今,文相公在辅佐唐公,还得唐公重用,可知唐公必是真龙。”

“笑话。唐公是什么人?那是大唐后裔啊,太宗皇帝的子孙,当然有天命,用得着张半仙掐指一算?”

“好了,你们不要说这个。传到唐公耳中,他老人家未必喜欢听。只说眼下,咱店铺里的商税一下子少了大半,日子是好过了。但是别忘了,这可是唐公的恩典。倘若鞑子又打回来,咱还有好日子过吗?”

“对!就是这个道理!万不可再让鞑子回来!咱们该当出出力气,别叫鞑子再来!唐军不是在招募新兵么?嗯,俺家那个小子,很有两膀子力气,就让他做军!”

临安,江宁等城池的百姓,坊间到处都在议论,可谓民心归唐。

可是在广大乡村,“轻徭薄赋令”的影响就小得多了。

很明显,清乡完成之前,“轻徭薄赋令”无法在乡村中推广。

……

吴兴,沈家坞堡。

吴兴乃是江南名县,属于湖州路管辖。但说起吴兴沈家,不但闻名湖州路,就是整个江南,也不会不知道。

虽说几百年前就没了世族门阀的地位,但沈家起起落落,却始终是湖州有数的巨族豪强。

只要知道,沈家占了吴兴四分之一的良田,垄断了五分之一的太湖,控制了两万多人口,就知道沈家的强横。

千百年来,沈家始终是湖州的地头蛇。在吴兴,知县说了不管用,除了达鲁花赤,就是沈家说了算。

在吴兴乡间,沈家族长,被称为野皇帝,可见一斑。

可是此时,威风了很多年的沈家族长沈烨不花,正愁眉苦脸的坐在祠堂,和一帮族老议事。

堂皇肃穆的祠堂内,挂满了沈家的列祖列宗,最中间的,正是沈约。

不知道沈约得知后世子孙改用“沈烨不花”这个夷狄之名,会作何感想。

虽然早就不是世族,但沈家通过科举入仕,仍然是书香门第。家主沈烨,前宋时就做着户部郎中之职。降元后,更是曾经做到行省左参政。

眼看大元定鼎天下,沈家子弟也被举荐送进官场,年事已老的沈烨不花,终于心满意足的告老还乡。

然而,沈烨不花并没有安心做优游林下的富贵闲人,而是当起了野皇帝。

常言说,恶人到老其心也慈。意思是,坏人老了,反而会变的仁慈一些。

可沈烨不花恰恰相反。年轻时他是风流士子,虽然有富家子弟的毛病,但不是一个坏人。

可临了临了,老了反而越来越凶狠。

让沈烨不花变成一个恶人的原因,就是元廷官府授予他代征赋税,安靖乡里之权。

不到十年时间,沈家仗着大元圣天子赐予的权力,横征暴敛,巧取豪夺,虎踞乡间,积累了大量财富。

沈家在吴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家族子弟都过着富贵奢华的日子,甚至以言代法,对乡民生杀予夺。沈家子弟,很多都充当乡村之长,作威作福。

前宋时,沈家虽然也逍遥,但和在大元朝一比,那就差得远了。

所以沈家上下对元廷,那是打心眼里拥护。

可这好日子不上十年,杀千刀的李洛,竟然造反了!还杀了行省官吏,残害士绅,这还得了!

这不到一个月,叛军就占了整个江南每一个州县。如今湖州城和吴兴县城,就驻扎着叛军兵马。

眼看叛军对豪绅们毫不留情,而且兵马犀利,沈烨不花当然害怕,甚至有过暂时投效叛军的念头。可是当打听到叛军要士绅们交出侵占的土地还给小民,释放奴婢,捐献钱粮,沈烨立刻就铁了心对抗叛军。

他相信,大元天军,一定很快会打回来的!

到那时,贼臣李洛会被诛杀九族,全家凌迟。

他还怕什么?

只要坚持到大元铁骑到来,沈家不但能保全,还有功劳。

“六郎,吴兴城里的叛军,究竟有多少人?打听清楚了么?”沈烨问自己的侄子沈珠。

沈珠站起来道:“好不容易才打听明白,吴兴城有五百人,湖州城有两千。整个湖州路,估摸在五千上下,统兵将领是个女人,名叫杨青雀。唐……叛军人数是不多,但都是精锐,很难对付。”

一个族老嗤之以鼻,“哼,李洛真是荒谬,竟让女子为将,看来叛军无人可用,兔子尾巴。”

沈烨不花摇头,浑浊的老眼很是阴沉,“不要小看女子。丁家,乔家都被杀了,难道不是这个女子做的好事么?听说,浙南都是陈淑桢打下来的,她也是叛军大将。”

另一个族老神色忧虑地说道:“二兄,我家只有两千民团,虽赶制了兵器,但并无盔甲,如何是叛军五百甲兵对手?他们灭了其他家族,很快就会来沈家坞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