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惊世之谜……各有所图!(第2/5页)

“既然此人是个金国大贵人,那么他派人送东西去高丽也就一句话的事,根本没有必要央求高丽使臣。所以我认为,这个大贵人应该不是自由之身,或者丧失了权势,只是出身高贵而已。”

崔秀宁道:“没错,那你想想,一百多年前的金国,有那个大人物犯了事被囚禁?”

李洛摇头,“历代斗争失败或者失势的权贵很多,一百多年的事情,怎能知道所有被囚禁的人有哪些?”

崔秀宁想了想,“李签说事关重大。可这是一百多年的事啊。还有什么事,一百多年后仍然重大?金国都亡了好几十年了。除非,这图关系到的价值,不以时间流逝,不以王朝灭亡而消退。”

李洛眼睛一亮,崔秀宁这点提醒了自己。什么东西的价值,是不以时间流逝和王朝灭亡而消失的?

金银珠宝?

这倒是符合。可金银珠宝在李签眼里,根本称不上事关重大。而且,李签显然知道答案,如果是金银珠宝,李氏不可能不去取。

珍贵典籍和不传之秘?

这倒是符合事关重大的定义,可李氏也不可能放着一百多年不去拿。

那么,就只有一个解释:这东西虽然事关重大,但对李氏没用。不但没用,或许还很烫手。

所以李氏明明知道,却一直没有动,或者不敢动。

李氏把东西送给自己,当然是预先押宝投资,留条后路。不直接告诉自己,当然是害怕担风险,给李氏惹祸。

然而,李氏却想把这东西送给自己。那么可以推测,此物对李氏无用,对自己却很有用!

什么东西事关重大,可对李氏这样的门阀没用,却对自己这个造反的军阀有用的?

想到这里,李洛心中猛然跳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个想法顿时让他激动的浑身起了鸡皮疙瘩。

正在这时,忽然崔秀宁说道:“会不会是只有帝王能用的东西,比如玉玺什么的?”

李洛惊喜的抬起头,目光炙热的说:“你也这么想?”

崔秀宁道:“这东西李氏不敢要,或者没有用,这点是肯定的。送给你,说明你用的上。什么东西,你这个唐王能用,大地主不能用不敢要?无非是和帝王身份有关的东西,那么,玉玺最有可能了。”

李洛突然猛的搂住崔秀宁,狠狠在她脸上啄了一口,哈哈笑道:“我们能想到同样的答案,那么多半错不了了!这关系到的东西,很可能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崔秀宁目中也露出一丝惊喜,她的历史不好,但也听过传国玉玺。

如果是这个,那绝对是事关重大!

很多谜语其实就是一张纸,一旦通了,就一通百通。

李洛此时再看那首诗,就豁然开朗了。

“你看,”李洛有点激动的指着那首诗,“八字郁金香,没头没脑,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明白了。郁金香不是后世的郁金香花,而是古代的郁金香草。”

“郁金香,其实就是玉金镶。八字呢?乍一看就生辰八字,但其实却是说,有刻着八个字的金镶玉!”

崔秀宁道:“我去年看史学,传国玉玺摔碎了一个角,被黄金镶嵌补上。上面刻着八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那么说,真可能暗指传国玉玺了。”

李洛眼睛很亮,继续解释道:“我的师父,以前找过传国玉玺。他的研究是,传国玉玺并没有随着李从珂自焚而消失,我那奸诈又渊博的师父,发现了很多传国玉玺的线索。”

崔秀宁眼睛也亮晶晶的,对李洛的故事很感兴趣。她也知道李洛师父的来历,那不但是个华人史学家,还是个考古专家,才能足够担任大学知名教授,可惜心术不正,不干好事。

不过,李洛师父的专业研究,很是值得信赖。

“我师父肯定,李从珂留下的传国玉玺,被夺他皇位的石敬瑭得到。老东西说,李从珂自焚后,石敬瑭大哭,自己亲自在火坑中收敛李从珂尸骨。”

“这个石郎,可不是善茬。他攻破洛阳逼死李从珂,为何亲自收敛火堆中自焚的李从珂尸骨呢?就算做给别人看,也不必如此,太过了。”

“所以老东西认定,石敬瑭在火堆中找到了传国玉玺。那东西又不会被烧毁,又不是一根针,怎么找不到?石郎肯定找到了玉玺,然后传给了他的侄子石重贵。”

崔秀道:“这么说传国玉玺后来就在石重贵手里,石重贵又是被契丹所灭,那么,传国玉玺就到了耶律德光手里?”

李洛狠狠拍了一下大腿,“对!就是这样!”

“老东西说,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灭过两个中原政权,一个是后唐,一个是后晋。耶律德光几次亲率大军南下中原,为何灭后唐时不改国号,偏偏在灭了后晋之后,突然改国号为辽,以中原天子自居,赖在中原不走了?”

“那时,大契丹国才是国号。改国号这么大的事,耶律德光都没有告诉他在上京的母亲皇太后,而是在灭掉石晋后直接就改国号为辽,尊他老爸为辽太祖,这可是不是契丹的传统。更匪夷所思的是,他还定都开封,赖在中原不走了。”

“老东西认为,耶律德光突然改国号为辽,赖在中原不走,连重要的草原本部都不管了,是因为得到了传国玉玺,觉得天命在己。所以不甘心只做契丹人的可汗,还想做汉人的皇帝。师父推测玉玉玺在辽帝手里。所以辽国很强势,自称中国。”

崔秀宁道:“你师父还有什么证据吗?孤证不立啊。”

“当然有。老东西的专业还是靠谱的。”李洛笑道,“我师父说,公元1038年,辽圣宗下了一道科举题目,名字叫《有传国玺者为正统赋》。科举题目当然是大事,怎么会开玩笑?这是一个证据。”

“老东西还找出一个证据。辽圣宗有一首诗叫《传国玺诗》:中原既失鹿,此宝归北方。子孙宜慎守,帝业当永昌。皇帝的诗,当然不会乱写。这是第二个证据。”

李洛笑了笑,“除了这两个证据,还有一个侧证。宋朝拒绝承认辽国得到传国玉玺,司马光还在《资治通鉴》里专门写文说辽国的传国玉玺是假的。可当辽国邀请宋朝官员去观摩时,宋朝官员竟然不敢去看。你说是假的,却又不敢去看,这不是欲盖弥彰么?”

“金国和宋朝肯定是没得到传国玉玺的,蒙元的传国玺是假的,那么多尔衮从林丹汗手中得到的传国玉玺,当然也是假的。所以,传国玺应该就在辽国末帝天祚帝手里。”

“传国玉玺被亡国之君天祚帝藏了起来,金朝没得到,也就失落了。所以老东西认为,传国玉玺应该在天祚帝被金兵俘虏前躲藏过的夹山,也就是后世的内蒙大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