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秀宁出兵,元军渡江!(第2/4页)

无奈之下,罗昱的水师只能放弃战船,派一万人上岸变成陆军,协助防守罗霄山。

而广州的赵良钤还是没有糊涂,他启用之前在南海县(佛山)大败的枢密使林桂芳,统带五万宋军,威胁田谨贤后路,让十几万土司联军无法全力攻打福建。

福建战线陷入僵局,暂时稳住了。但总体而言,田谨贤仍然占据上风,要是没有意外,打败唐宋联军攻入福建是迟早的事。

……

此时的崔秀宁,已经接到李洛的信。

李洛的猜测,惊出她一身冷汗。

原来历史上还有忽必烈“革囊渡江”攻灭大理的事!

要是自己熟悉历史,就不要等到现在才知道啊。

“乃颜所部,已经离开扬州,沿着长江之北往西而去。此时已经进入后世的安徽,他们会在哪里渡江?”

崔秀宁闭上眼睛,回想长江中下游的大概地理。

乃颜所部沿江西去,所有人都会以为他们是翻山越岭到襄阳,再入四川,然后在唐军水师难以控制的中上游狭窄处渡江。

这条线路对大队骑兵来说异常艰难,而且要耗费很多时间,还不如绕道吐蕃来的容易。起码吐蕃虽然绕,但路是现成的。

而乃颜所部这么干,完全就是重新开一条路。

现在崔秀宁明白了,他们哪里是翻山越岭去四川渡江?他们根本就是要在后世的安徽渡江!

忽必烈老奸巨猾,他对长江也熟悉,肯定秘密交代了渡江地点和方式。

渡江的方式她不是太清楚。忽必烈这次行动完全就是用密旨定向下达,也下了封口令,就是乃颜所部的大将,也不知道底细,特察局短期内无法打探到情报。

可是她知道,元军渡江的地点,要么在无为,要么在安庆!要么,两地一起渡!

为何?因为这两处江面不但很狭窄,而且江流也平缓,并不湍急。

她记得,安庆小孤山江段,江面只有七百米。而无为某处江面,不到九百米。只是水深而已。

长江中下游,只有这两段江面不到两里宽,善于游泳的人,大多数都能游过去。和下游十几里宽的江面完全不同。

甚至,这两段江面不比金沙江更宽,还不如金沙湍急。

按照李洛说的“元渡革囊”典故,既然当年十万蒙古大军能突然革囊渡江,那为何在这两段江面不能?

完全能!

要不是自己将疑点告诉了李洛,要不是李洛根据自己的疑点推测出结论,那么所有人都会被蒙在鼓里。

要知道,长江唐军水师的战船,是链式封锁,每段江面只有一艘战船,相距少则一里,多则两里。

一千多艘战船说起来很多,却分布在两千里的江面上,兵力很分散。而且,没人能想到元军会在没有船的情况下渡江啊!

他们还以为元军真的去四川!

要是元军突然在某处停下渡江,水师集合拦截就来不及了。就算集合了一部分战船拦截,也只能拦截一部分。

水师对付敌船容易,毕竟敌船目标大,干掉一艘敌船,满船敌人就完蛋。可对付水中的人,就不容易了。

而唐军依仗封锁长江,元军水师尽丧,也没有在沿江重地布置江防军队。

南宋江防常年驻守数十万大军,扼守江面。当年,宋军的江防军镇有几十个之多,驻军高达三十万。

现在看来,不是没道理!

这么严密的江防,元军就是革囊渡江,也没有机会。

“来人!”崔秀宁猛然站起来,“传我命令,五千乡勇守卫临安!临安五千兵马随我出征!”

“传令沿江个州县,紧急征调青壮,发放兵器,守卫长江南岸!”

“传令水师……”

崔秀宁连下几道军令,亲了三个孩子一口,就穿着红色的盔甲风风火火准备离开。

侍卫们也都赶紧行动起来。特务们也纷纷行动。调兵的命令飞快的传到乡勇大营和临安驻军大营。

闻讯赶来的颜铎赶紧问道:“我儿,出了甚事!快过年了,你怎么要自己去打仗?”

崔秀宁把猜测说了一边,有点焦急地说道:“爹,估计元军快要渡江了,而水师和沿江州县还不知情,南岸又没有江防陆师防守,十万火急,儿必须亲自去!”

唐军大将全部出征,临安已经没有旅帅以上将领。

颜铎惊讶道:“果真如此,那江南危矣!水达达和骨鬼等部落,那是水中之狼,不惧江河啊!不过,既然元军可能在两处渡江,那就必须分兵!不能让他们渡过一处!”

颜铎说的没错。哪怕只有一处渡江成功,哪怕只上岸三万骑兵,那江南就是腥风血雨。

江南精兵尽出,除了临安有五千兵马,其他城池州县都是零星驻军,只能维持治安。可谓极其空虚。

火器也全部调给了前线,江南几乎没有。

就是这些分散各地的少量驻军,也几乎都是新兵。

“事急矣!老夫也去!”颜铎说道,“你率兵去芜湖县!老夫率兵去建德(东至)!”

这两地,分别是无为和安庆的江对面。

“可是爹年事已高……”崔秀宁担心颜铎身体。

“无妨!”颜铎笑道,“为父虽然已经拉不动弓,却还能骑马带兵!俺倒是担心你,你可很少带兵出征啊!”

崔秀宁道:“爹放心,儿也不是闺中弱女子,打仗也是打过的。”

虽然这么嘴犟,但她很清楚自己所谓的打仗,也就是打过生番而已。打元军,不好意思,没经验。

但现在,临安没有大将,她不去也不行了。

很快,乡勇和临安守军就全部集合。崔秀宁匆匆做了一番安排,就和颜铎一起领军出发。

他们没有骑兵,五万人只能靠两条腿急行军赶路。只不过,士卒们所有的盔甲和军器都用骡马携带,人要轻松很多。

崔秀宁和颜铎等将领还是配备双马的。颜铎已经七十高龄,虚发皆白,他穿着一身玄甲,持着一根长枪,仍然威风鼎鼎。

“说起来,为父已经十几年没有上阵了。”颜铎感叹道,“没想到死前还有机会上阵。”

旁边一身红色盔甲的崔秀宁说道:“爹不要说此不祥之话。以爹的身板,长命百岁也不是不可能。”

两人心里颇为焦急,可几万士卒都是步兵,想快也快不起来。崔秀宁只希望,乃颜没有那么快渡江。

根据情报,乃颜所部还没有完全翻越江淮丘陵,但也快了。翻过丘陵带就是巢湖,绕过巢湖就是无为。

算起来,五天之内乃颜一定能渡江。

崔秀宁心急如焚,只能下令乡勇快点赶路。通知沿江地方官的信使早就骑快马去了,但沿江州县也没有兵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