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崔后一日破大案……唐王新政再加鞭(第4/5页)

“这么快!”李洛有点惊讶。

从案发到破案到拿到口供,还不到两天时间,可谓神速。

这还是崔秀宁来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办案,却让李洛认识到一个优秀刑警的素质。

通过不多的线索,剥茧抽丝,周密推断,迅速虚拟出最合理的犯罪场景,第一时间锁定侦破方向,从而将城内城外四个分工不同的奸细一举擒获。

漂亮!

李洛看了看口供,果真是忽必烈秘密指使。

“萨郎……千刀凌迟吧。”李洛放下口供,“其他三人,五百刀。行刑的时候,要让全城城都知道,让全天下都知道。还有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全部公布出来。”

“让唐国百姓以后加倍小心。还有,人口流通管理要加快落实了,身份证件的制作要赶一赶。”

崔秀宁抱着胳膊,端着一杯茶,“卫生防疫机制也要赶紧完善起来,不能再拖了,我们不能不如宋朝。”

宋朝防疫机制,已经初步完善。

古代,瘟疫对人口的打击很大。事实上,以宋代的农耕技术,要是土地没有兼并,没有平均七八年一次的瘟疫,华夏起码能养活三亿多人,还能养的不错。

可现在多少人口?南北各民族加起来也就八千多万。这八千多万人还养的不好。

李洛点点头,“寡人已经有了章程,娘娘请看。”说完扔过来一个册子。

崔秀宁拿起来一看,原来李洛新设了赡养孤寡的大唐慈恩院,还在州郡县三级,设立专管卫生防疫的司医局,司医处,司医堂衙门,受地方主官和司医寺双重管辖。

一旦某地发生疑似瘟疫的事件,当地村正和坊正必须在隔离的同时,火速上报。然后,由地方主官和司医衙门共同组成防疫行营。

防疫行营有权调动征集本地医师,药材,借调外地医师药材,必要时也可调动驻军协助。

但,防疫行营设立运作的同时,必须汇报上级衙门和朝廷。

李洛还规定了黄芪,黄连等具有抗菌效果的药材,以及石灰,烈酒,酸醋等用来消毒和隔离的物资。

这些东西,各地都要有一定储备。

除此之外,李洛还设立专管天下环境卫生的环保寺,将城池中的清城所,纳入环保寺的管辖。

相应的,州郡县也要设置环保局,处,堂。乡村环保,由所有乡村官吏共同负责。一村不净,追责村正。一乡不净,追责乡正……

城池乡村的粪便,沟渠,必须定时清理疏通。

环保寺还掌管山林水泽。规定不能滥砍滥伐,不能污染河流,人畜尸体必须尽快深埋,春夏两季不许打猎。

规定的并不多,也不难做到。

当然,作为法规,一旦违反,就要服劳役,修路修桥修水利。

崔秀宁看了看,补充道:“该建一所全国性的医科大学了。”

李洛问:“海东医院和医学堂的人力资源够么?”

海州拥有唐国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最好的医师,那是两人五六年的成果。

海东的医师,虽然还是中医,但理论上已经有些像后世医师了。在崔秀宁有限的理论引导下,这几年海东医学水平已经超过中原。

崔秀宁把所能知道的,也能说出来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全部整理出来给了他们。

虽然她知道的并不多,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医学界,绝对都是颠覆性的。

可以说,警察出身的崔秀宁,是海东医学之母。

而那些中医理论丰富的传统郎中,算是海东医学之父。

两者结合,竟然摸索出一条新中医的路子。使得中医得到很大的优化改良。

尤其是分科制度,让海东医院的治疗水平大幅提高,效率也大大提高。

崔秀宁道:“海东医学堂已经毕业了两批,四五百人的医师队伍还是能抽调出来的。”

这四五百人都是当年选拔的有志从医的苗子,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又在海东医院从业。

李洛道:“几百人,设立一所医科大学足够了。不过,不能叫医科大学,太现代化了。就叫大唐医道学宫。”

医道学宫?

崔秀宁有点好笑,这名字好听,而且霸气,可是怎么听怎么古怪。

李洛神色很认真,“医道,也是道的一部分,发扬医道,也符合大唐以道治天下之本。”

“你越来越古化了。”崔秀宁笑道,“那就大唐医道学宫吧。几百人全部调过来做医道教授。分为骨科,儿科,妇科,脏腑科,五官科,肌肤科……”

李洛叹口气,“只能分成这几个科了,已经很不错了。”

第二天,连接几道诏书就颁发下来。

尤其是要在各县设置大唐慈恩院的诏书,顿时让各地百姓更加欢欣。

大王,果真是圣人降世啊。

大唐新政,又迈出了一步。

三天后,萨郎等四个奸细,被特务们折磨的半生不死之后,押到临安街头,凌迟处死。

观刑的百姓人山人海,看着台上受刀惨叫的四个奸细,人人拍手称快,咬牙切齿。

因为这四个奸细,临安差点要爆发大疫!那会死多少人?

方圆百里的棺材都不够用!

一场奸细大案,不但推动了唐国医卫环保制度的完善,还让百姓得知了前因后果,防瘟疫防奸细的意识,也空前提高。

转眼到了八月初,崔秀宁已经很显怀了。而特察局一个关于广州宋廷的新情报,也传到案头。

“果然,两宋合流了。”

崔秀宁笑吟吟的将情报递给李洛,“他们谈判了一个月,达成了合流的协议。”

李洛精神一振,拿过来一看,就笑了起来。

“两宋合流,以广州为第一行在,改为南都。呵呵,南都,难道他们还想恢复南方么?”

“赵昌过继给赵良钤,尊赵良钤为太上皇。嗯,军国大事,有官家和太上皇共决之。哈哈。”

李洛放下情报,心里也不得不佩服,赵宋官家对太上皇的接受程度。

宋朝太上皇是最多的,而似乎也能愉快的退居太上皇。

当然,由于宋朝体制严密,制衡过度,太上皇也往往仍然掌握部分大权。

赵良钤不能生育,赵昌又是他族侄,还有南洋那么大地盘那么多兵马,简直是最适合不过的继承人。

两宋合流,力量不但倍增,还能化解纷争,解决统继难题。

情报还说,赵昌虽然成了广州朝廷的官家,却没有来广州,而是准备整合兵马攻打暹罗。

为何不打象州和交州?

因为象州和交州加起来还有六七万元军,还有十万傀儡越军。宋军被元军打怕了,不敢再和元军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