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天子之怒!(第2/3页)

“咚咚咚——”

宫中大钟一响,早就待命偏殿的随驾文武,以及开封名士,一个个鱼贯进入垂拱殿,山呼万岁。

参加朝会的开封名士,就有数十人。他们,还是第一次上朝,虽然心里激动,可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这次朝会意味着什么。

李洛身穿一袭黑色蜀锦龙袍,头戴幞头,完全就是一副日常打扮,连通天冠服都没穿,显得非常随意。

自古以来,天子在大殿上召见孔家族长,是不会这么随意穿戴的。

“回禀陛下,孔庭族长、孟氏家主、曾氏家主等十四人,皆在宫外请见,请旨!”侍卫杨栝禀告。

“传进!”李洛淡淡说道,喜怒不形于色。

站在文臣首位的卫国王赵显,小心翼翼的打量了一下皇帝的脸色,不禁心中紧张。

皇帝这次,怕是不会善了啊。

可是,皇帝圣心如海,深不可测,谁也不知他到底会怎么办。

几十个开封名士,也都是忐忑不安。

陛下,不会杀了孔治等人吧?

陛下恢复中原,乃是圣人之姿,可要是让孔府流血,怕是会坏了名声。

不一时,孔治等十四人一起鱼贯进入大殿,然后一丝不苟的振衣理冠,恭恭敬敬的大礼参拜。

“臣曲阜孔庭族长孔治,拜见天子!天子奉天承运!大唐金瓯永固!”孔治带头下拜山呼,舞蹈,再拜,再舞蹈。礼节方面没有一丝毛病。

就是他们的朝拜祝词,也和别人不同。不是万岁万万岁,而是带着天命感应的意思。就是称呼,也是天子,不是陛下。

这一套,不但是为了彰显与众不同,还刻意把皇帝同“天”联系起来。

“平身。”李洛意味难明的声音中正平和的传来。

“臣等,敬谢天子。”孔治等人顿时松了一口气。

这位大唐天子看着很年轻,可天日之表,龙章凤姿,很有帝王气度。不像是个不讲道理的暴君啊。

“孔治,你等此次来见朕,所谓何事啊?”李洛明知故问地说道,声音带着高高在上的审视感,听起来平淡,却带着难以掩饰的威压。

原本在齐鲁地界跺脚都要抖三抖的大人物孔洙,此时只感觉一种难以压抑的渺小感和卑微感。

在见到李洛之前,他一直以为自己能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面对李洛。可是此时一见到李洛,却无论如何也难以站直身子,甚至不敢抬头仰视。

就是一颗自以为看透世情的苍然之心,此时也遏制不住的砰砰乱跳。

而十二家的家主,之前还以为如此兴师动众的一起联袂觐见,必定声势浩大,天子不得不放低姿态。可是现在,他们只觉得凛然之威,当空降临,让他们大气也不敢出。

这就是天子之威!

孔治深吸一口气,硬着头皮拱手:“臣回禀天子,眼下天子开天立极,承运降世,上应天命,下应民心,真乃五百年一出之圣天子也,臣于齐鲁日日盼望王师北伐,今天佑大唐,汉家有幸,终闻中原大胜,特来朝拜,为天子贺。”

“另,听闻衍圣公孔洙下狱,臣等特来禀奏,以正天下视听。孔洙者,本南孔之人,因为谄媚忽必烈,做出故意让爵之举,以名教之公器,私售邀宠。如今,更闻为元廷死心塌地,与宋奸留梦炎等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为蒙元掌控中原,视宋主为傀儡。”

“如此倒行逆施之举,有伤圣人令名,以至于天下蒙羞。天子夺其爵位,正本清源,替名教清理门户,实乃人心大快。然,孔洙乃是南孔之人,所作所为实于曲阜无涉,伏请天子明察。臣等奏请,革除孔洙宗谱,严肃族法。”

一口气说完这些,孔治竟然出了一身大汗。

这么说,既是撇清了干系,也能将南孔排挤出去,重新拿回衍圣公爵位。

李洛微微一笑,环视众臣和众开封名士,“孔治所言,尔等都听清楚了么?”

众人都是神色怪异,看向孔治等人的眼神都带着一丝鄙夷。

这算什么?

落井下石?窝里斗?见风使舵?骨肉相残?

为了自保,为了爵位,这么干是不是太下作了?

忽然,韦素站出来说道:“孔先生,在下有疑问,请孔先生解惑。”

孔治一愣,“敢问足下是?”

韦素道:“关中京兆韦素!”

孔治拱手:“原来是韦先生,请问。”

“敢问孔先生,还有各位。”韦素扫了扫十二家主,“可通君子六艺否?”

孔治哪里还不知来者不善?他顿时肃然道:“在下束发受教,习得诗书礼仪,经史子集。于书道,乐道,数道皆有涉猎,亦有小成。可唯独御道和射道,不曾学习。”

其他家主也都表示,不曾学习御和射。

韦素点点头,“孔子周游列国,时值晚周,天下纷乱,道路不靖,屡遇盗贼野兽。可都化险为夷。诸位能为在下解惑么?”

孔治回答:“先祖威武骁勇,精通技击射箭,兼之门下弟子多骁勇虎士,是以盗贼野兽无可奈何。”

他虽然知道韦素这么问没安好心,也是明知故问,可也不得不如实回答,总不能说先祖感化了盗贼和野兽吧?这种话百姓会相信,可在天子和士子面前说,那就是丢份了。

韦素追问:“既然如此,那为何后来的读书人,却忘记了勇武呢?若无勇武,圣贤早就罹难于盗贼之手,或殒命于虎狼之口,安能周游列国,教化天下呢?今日又何来名教之昌盛呢?”

“夫子只说仁义礼智信,却唯独不谈勇,那是因为本身有勇,天下当时勇武过剩,私斗频繁。所以故意淡化勇。而不是夫子不重视勇。可时过境迁,为何就不谈勇呢?勇武之重,事关华夏安危,为何就变成了不堪的匹夫之勇?”

“倘若名教尚武,士民不失血勇,无畏外战,胡人安能荼毒中原?华夏百姓如此众多,安能沦为犬羊?”

孔治苦笑,“其中缘由,却不是臣子所能言。韦先生何须再问。”

韦素蘧然一惊,果然不敢再问。

李洛闻言也是眉头一皱。

都说腐儒腐儒,懦弱不堪,以德报怨,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只知道读书讲道理。

可那是儒家本身的问题么?

儒士在秦汉之时,仍然能拔剑而起,不失血勇。为何后面就开始懦弱起来了?就开始重文轻武,没了血性?

那是因为统治者希望这样。乃是弱民之举。宁愿国家有异族灭亡之危,也不想治下的百姓强。

典型的内卷思维。似乎,一直如此。

统治者需要儒教怎么变,儒家就要怎么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