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要讨天子欢心,就要下血本!(第2/3页)

这个大特务出身的封疆大吏,此时已经无计可施。

因为大唐恒北都护府,其实也到处一片混乱。

虽然萧氏之前在此统治了三年,打了很多基础,可天竺人的文化势力实在太顽强了,哪怕给百姓分地,又引进汉传佛教,可受到的反弹仍然很大。

恒北割让给大唐之后,大唐也派了上万在国内不被待见的和尚,携带大量汉文经书,再次加强了恒北的佛教势力。

可即便如此,天竺土著也不安分。

他们,可是有信仰滴!

说到底,恒北的问题,不是大唐“入侵”的问题,而是文化斗争,宗教斗争。

倘若唐军宣布恢复婆罗门和某某教,宣布使用梵文,那么天竺人会很乐意接受大唐的统治。

但,这怎么可能?

自古以来,天竺的文化就非常强大,强大到他们已经不在意统治者是谁,而只在意统治者是否服从天竺之法。

唐军接受恒北几个月了,天竺人的反抗虽然不激烈,却一直没有停止,似乎永远不会停止。

这几个月,唐军剿杀了不少反唐教民,软硬兼施的稳固了恒北都护府,在恒北驻屯军和警士的维持下,本来各地治安都开始好转。

可是自从西北波斯地区的云南王也先帖木儿,率领十几万大军南下,恒北治安状况就急转而下。

大唐恒北驻屯军只有六万多人,都是从南阳都护府和南方几州抽调过来的。唐军走的是精兵路线,加上装备精良,单兵战力天下无双。真要有六万大军守卫西北关河防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可问题是,恒北都护府占据了后世天竺恒河之北、尼迫尔、大半个孟加拉、天竺西北这一大块土地,面积比益州还大,人口一千多万,被设为九郡八十三县。这么大的地盘,这么多土著,没有几万兵马驻守,根本就无法维持。

所以,唐军挤出了两万多兵马,驻防各地城池大寺,协助数千从国内调过来的警士,维持秩序。

两三万军警,在充满敌意的异族土地上,维持比益州还大的辖区的治安,那难度可想而知。

于是,关河防线的唐军,就只剩下三四万人。

而也先帖木儿的元军,超过十五万人,是唐军的四倍有余,占了整个西方元军的三成。

其中波斯军十万,秃厥兵两万,阿富汗兵两万,蒙古兵一万,还有数千汉军火器兵。

光是骑兵,就有十万人。

他们是在元廷的蛊惑下,以“圣战”之名,加上发战争财的驱使,南下攻唐的。战斗力,很是不俗。

同时,关河防线也不算是很险要的关隘。唐军在此和数倍于己的元军作战,压力可想而知。

双方交战已经快一个月,元军多次发动攻击,利用骑兵的攻势迂回攻打唐军。

唐军大将、恒北节度使瞿世,凭借火器和关河,以及唐军的善战无畏,仍然守住了关河防线,令元军始终无法渡过天竺河(印度河)和恒河。

激战近一个月,元军伤亡数万,唐军也伤亡万余。

也先帖木儿大怒之下,发誓要攻入关河防线。他下令再次在阿姆行省搜括兵马,增兵三万,加强对关河防线的攻击。

而瞿世的可战之兵下降到两万多人。无奈之下,瞿世只能下令抽调本就少得可怜的后方镇守兵马。

马宣礼在各地城池东拼西凑的搜括了一万多唐军,补充到前线,总算又暂时稳住了防线。

可是,后方的军警只剩下一万来人,就压不住天竺人了。这段时日,造反作乱的教民越来越多,越闹越大,他们趁着元军攻唐,变得肆无忌惮起来。

如今,不少地方已经发展到聚众攻打城池的地步。

唐廷对恒北,和恒河之南的梁国理国一样,正在失去控制。

可马宣礼手中已经连一个都的兵都挤不出来了,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招募青壮也没用。因为青壮也是天竺人啊。他们要是反噬,那就更加坏事。

“制台官人,雅兰县教民暴动,余孽聚众数千人,攻打县城。县城只有警士数十人,岌岌可危啊。”一个属官匆匆赶紧来汇报。

按照唐廷官制,官员各有雅称。州牧雅称牧台,郡守雅称使君,都护府总督雅称制台。

马宣礼皱眉说道:“本官能有什么办法?哪里没有教民作乱?横竖守住各地城池罢了,城外不管,先让他们闹,所有唐人和僧人先躲进城里避难。如今关河防线吃紧,各郡县兵力空虚,只能这么干了。”

雅兰县就在首府恒阳城附近,连雅兰县都这样了,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督丞王崇文拱手道:“制台官人,这朝廷的援军,到底何时才能到?”

马宣礼是搞情报的,当然知道的很清楚。“刚接到消息,陛下上月在中原大胜。这援军第一批一万多人,估计已经到了缅州,半个月内能赶到恒阳。”

“第二批援军五万,是陈太尉亲率,估计最快还要四十天。”

属官们有些失望。半个月后事情会发展到什么地步?谁也不知道。而且一万多援军,似乎也太少了。

陈太尉的五万大军,那是泰山压顶之势,却还有一个多月才能到!

来不及了。

等到陈太尉赶到,恒北会是什么样子?不敢想。

马宣礼继续道:“恒北治安战日益恶化,关河防线也很吃紧。朝廷援军千里迢迢赶来,缓不济急。如今能指望的,只有梁国和理国。”马宣礼指指南方。

“司妇寺卿辛苦,已经被皇后陛下任命为钦使,去见萧氏兄妹了。本官估计,辛苦应该能说服萧氏。只要萧氏出兵,恒北就能转危为安。”

马宣礼刚说到这里,衙门外就传来喧哗声。紧急着一个探马就气喘吁吁的进来。

“制台官人!”探马将一封信送到马宣礼的手中。

马宣礼打开一看,立刻放声大笑。

“哈哈哈!恒北无虞也!”他扬着手中的信,“这是辛苦钦使的信,她说,梁王萧焱已经亲率六万大军过河,如今已经到了恒河之北!”

“六万梁军一到,三万用来镇压教民造反,三万去关河前线助战,恒北就转危为安了!大唐必胜啊!”

“大唐必胜!”都护府的官员们都精神振奋。

两天后,一支打着唐、梁、理大旗的大军,浩浩荡荡出现在恒阳城外。

一路走来,得知大军来到的各地作乱教民,纷纷开始低调起来。

梁王萧焱身穿盔甲骑在战马上望着恒阳城,目光复杂无比。

这座恒阳城,之前曾是他的京城啊。就连名字,也是他改的。

结果,便宜李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