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唐军北伐,元廷西迁!(第3/3页)

“谢大汗!”王四郎很是激动,他终于有机会在大汗面前露脸了。

这可是飞黄腾达的好机会啊!

“大汗,奴才以为,我大元打下拂郎指日可待,可如何让黄头色目们顺服,则事关大元长治久安。”

王四郎一边说一边小心谨慎的打量皇帝的脸色,见到皇帝没有怒色,就更加放得开的。

“首先,奴才以为,朝廷不宜以拂郎国统一称呼。因为,奴才听安童相国说起过,那拂郎国其实不是一国,而是分为多国。要是朝廷以拂郎国称呼,这日子久了,黄头色目人还真以为他们同为拂郎国人。如此一来,反而是有助于他们抱团造反。”

不得不说,汉人中的读书人,尤其是那种读活书的读书人,心思很毒辣。

忽必烈闻言,不由眼睛一亮。嗯,这个汉臣倒是很有几分见地,不错。算是说到自己的心里去了。

“王四郎,你说的不错,继续说。”忽必烈露出赞许的微笑。

王四郎听到忽必烈的夸赞和鼓励,兴奋的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神色变得更加自信起来。

“所以,奴才以为,应该以其族名相称。奴才敢问伯颜相公,那拂郎国,有多少部族?”王四郎恭敬的请教伯颜。

伯颜也不太清楚,只知道个大概,“总归几十上百个部族,必然有的。”

伯颜没有说错,比如法兰西国,就有不同的族属组成。虽然都是白人,但来源都不相同。

“那么,朝廷可以用其族来命名。若是大族,就故意分成不同名称的小族,加以区别。或者,以其所居之地命名。如此一来,那拂郎国百姓,就各有所归,各有所别。”

王四郎的意思其实就是,官方上不再使用拂郎国,拂郎人的名称,而是按照不同的族属来命名。分为很多种。

不然的话,时间长了,会让黄头色目们认为他们都是拂郎人,就容易抱起团来造反。

千万别小看名义的作用。很多人坏事,就是坏在名义上。比如,总有人说,这只是形式,不重要云云。这样的人,认识太肤浅。

形式不重要,后世满清为何要剃发易服?

“好,王四郎这话说的有道理,名称之事,就这么办吧。”忽必烈点头,“你继续说。”

“喳!”王四郎磕了个头,“第二件事,奴才请在西方诸国,推行剃发易服。我大元发式衣冠,美则美矣,可西迁之后,毕竟是少数人所用。”

“如此一来,使用大元衣冠发式者,仅有数百万。可黄头色目,何止十倍于我?那就使得,彼等视我大元为异客,实在不利于大元一统……可若剃发易服,则迎刃而解矣。”

安童听到这里,立刻出来为自己的门人打气:“大汗,奴才以为,王四郎说的很有道理。大元应该打到哪里,哪里就剃发易服,从我大元之俗。要是不干,那就是反抗大元,只有全部杀掉。只有剃发易服的人,才是好奴才,才能活命。”

其他大臣也纷纷出列,附议黄四郎和安童的提议。

因为谁都知道,这的确是个很好的法子。只要不傻,就不会反对。

黄头色目们当然会反抗剃发易服,可那又如何?反抗就杀,杀的只剩下软骨头,岂不是正好?

“嗯,准奏。那就告诉西征大军,按照王四郎和安童的法子办。”忽必烈毫不犹豫的点头同意。

“另,传旨,后日准时启程,离开大都。”忽必烈又叹息着说道,神色有些悲凉。

终于要离开大都了啊。

虽说,为了治理西方大元必须西迁,但终归也是因为被李洛所逼而致。

“大汗,那这大都和大明宫……”桑哥语气犹豫地说道。

忽必烈摇头叹息,“算了,不要烧了,那没有意义。留着吧,大元或许还能回到大都。烧了可惜了。”

他最终还是没有做出烧毁皇宫的决定。

两天之后,元廷正式离开大都,西迁。

与此同时,唐军也大张旗鼓的打出北伐的口号!

唐洪武五年三月二十五,元至元二十七年,华夏三九八七年,唐军北伐,元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