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唐主入大都:我做到了!(第2/3页)

想当年,他在殿下,看着高高在上的忽必烈,不得不忍辱负重的匍匐臣服。而现在呢,忽必烈被他赶出中原,仓皇西迁。而忽必烈的宝座上的人,是他!

就是那种把曾经暗恨的老总赶下台,自己坐进总裁办的感觉。这种取而代之的感觉,真的……很酸爽。

“传旨,改大都之名为北京!以为大唐北都。”李洛意气风发的第一道旨意,就是改大都为北京,设为大唐北都。

“传旨,昭告天下,神州已经彻底光复,设四月二十二为光复日!全国七十岁以上老者,赏赐一枚银圆。”

“传旨给政事堂,恢复河东为并州,以晋阳为首府。划河北为冀州,恢复保州(保定)为上谷郡,设为冀州首府。黄河之北的齐鲁之地,划归兖州。”

“辽东黑水之南,草原之东,东州之西,冀州之北,包括原契丹故地,划为辽州、渤州、江州、松州四州!”

这一下子,就多了六个州。但地图上偌大的并、冀、辽、渤、江、松六州之地,留下的人口估计十万都没有,千里无人烟。

“遵旨!陛下圣明!”韦立刻奉旨拟诏。

李洛再次传旨:“令东州节度使杨序,为征东大将军,收复整个辽东,直抵黑水(黑龙江)!”

为何不过黑龙江,占领后世整个外东北呢?因为距离太远,暂时进抵到黑龙江边就够了。

虽然后世东北的部族,几乎都被元军挟裹西迁,东北差不多成了空地,可行军距离太远,将士们也很辛苦。漠南漠北,包括北海(贝加尔湖)在内的外东北,都要拿回来,但不是眼下。

不要急,慢慢来,步子太大……不安全。

“传旨,改太原为晋阳郡,令朱颔分兵,驻守居庸关和雁门关,等到元军离开漠南,便出塞攻占丰州(呼和浩特),恢复丰州为云中郡。”

“至于辽渤江松四州,先不定首府,也暂不设州牧衙门,只以驻军防守。”

“遵旨!”

李洛也没有忘记很重要的一件事,“颜隼,你率军去塞外,带回冀州鼎,小心运回来。那地方,你还记得么?”

颜隼神色有些激动的说:“陛下放心,那地方臣一辈子都记得。臣一定将冀州鼎好好带回洛阳。”

李洛捋着小胡须颔首微笑道:“你今日就率军五千出发,不要走漏风声。元军可还没有走远。”

“遵旨!”颜隼领命出殿。

“传旨,南迁之百姓,几大工程一旦完工,就分批北归,大唐最多赈济他们两年,不能再多了。这么大的北地,不能没有人口。另外,户部鼓励南方百姓移民关东四州,充实新土。”

张养浩拱手:“陛下,关外四州寒冷,为何不让耐寒的冀州兖州并州百姓迁移,而让南方百姓迁移呢?”

李洛道:“北地百姓,本就只剩下南迁的五百万人口,要是抽人充实关东,偌大的北地都会人烟稀少。”

“而长江之南,人口众多,倒是能迁移过去数百万口。这耐寒么,习惯了也就好了。关东土地乃是黑土,一旦开垦,就极其肥沃。而且物产丰富,可是大大的宝地。”

“倘若朝廷向南方移民每户授田百亩到两百亩,越往北土地越多,并且农税商税免征十年,再调遣数十万奴隶帮助开垦荒地,建设房屋,会如何呢?”

韦素笑道:“朝廷如此慷慨,那么南方百姓,必定不缺愿意移民之人。”

南方百姓,平均每户只授田二十多亩,这要是去了关东,授田亩数翻了几倍啊。

李洛点头,“这四州,就移民四百万,分批迁移。调集海船,五年内迁移完成。今年,先移民百万,发三十万南洋天竺奴隶开荒。”

嗯,大唐如今有两百多万官奴,大半都是南洋天竺土著。这么多廉价的劳力,做啥事都很方便。

对此,唐廷上下都是心照不宣的。唐廷的策略是,不但消耗奴隶,再不断以各种借口将土著贬为奴隶补充劳力。如此一来,大唐不缺廉价劳力,而殖民地的土著人口比例,也会越来越低。

一箭双雕,温水煮青蛙,非常阴险。

一连串的旨意出台,后世影响深远的洪武大移民开始了。

……

四月三十,仅仅在北京呆了八天的李洛,就下诏南归洛阳。

十几万大军留在北地驻守,将六州之地变成一个驻军区。

李洛回到洛阳,朝臣再度上表请求增加尊号:高明光世。

毕竟,彻底收复中原,如此丰功伟业,天子岂能不加尊号?

于是,本就有十六个字尊号的李洛,又成了“高明光世神道俊德开天立极文成武运大仁至圣皇帝”!

二十个字的尊号!

什么东西能高明光世?不就是太阳吗?

意思是,陛下您是太阳啊。

这也是后世洪武大帝的别号“太阳皇”的由来,比他祖宗唐明皇还要高大上。

李洛下旨举办盛大的宴会,君臣同乐,庆祝大唐全面恢复中原。宴会上,上演《秦王破阵乐》,以及文艺寺卿关汉卿亲自创作的新剧《燕云赋》,称颂大唐天子收复河朔,驱除鞑虏。

唐廷君臣还观看蹴鞠比赛和马球比赛,好好的乐呵了两天,上下皆大欢喜。

此时,植树造林、修理黄河、重建西苑等新工程已经开始,两百多万劳力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工程中。而唐廷财部调拨的粮食物质,也源源不断的通过海路和运河运到江北,赈济北方流民。

整个河南和关中,都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代价就是,唐廷的粮食物资消耗极为惊人。十二大太仓的多余粮食,已经吃完了,空的能饿死老鼠。而加征农税得到的粮食,还在源源不断的征集,一船船运到流民嘴里。

粮食流水般的流淌出去。整个大唐的百姓,养着五百万难民,只能通过削减口粮来支援朝廷。当然,大唐百姓多,每人少吃几口饭,也就对付过去了。

问题是,这粮食紧张的局面,短期内是不可能结束的。毕竟大唐建立也才几年时间,加上耕牛不足,很多地方本就缺粮。

而各地的剧院,从城中的梨园,到乡村的社戏,到处都在上演文艺寺和戏曲学院创制的戏剧,宣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唐子民一家亲的观念。加上地方的宣传,乡村学堂教师的教化,使得大唐国民的思想境界大大上了一个台阶。

“少吃几口饭,一起度难关。”这句口号,如今已经妇孺皆知。在组合拳般的教化宣传下,绝大多数人对官府对朝廷都没有怨言,反而认为本该如此。

甚至,家中粮食有富余的人,不少还主动捐给官府。而朝廷也投桃送李,在崔秀宁的命令下授予捐粮百姓人道积分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