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耕牛战争”(第2/3页)

可是他不亲征,让谁去?

古代医疗保障条件很差,高原反应可没有药物来有效缓解。后世解放军进藏,可是有医疗保障的。

清军入藏,主力也是云贵高原的兵和高海拔地区的青海兵川西兵,主帅也都是长期在川西和青海作战的岳钟琪、福康安等老将。

“陛下乃天子,怎可亲蹈不测之险地啊。万一有所闪失……”林必举立刻出列劝谏,“臣请陛下三思!”

其他大臣也纷纷出列,劝谏皇帝不要亲征吐蕃。

实在是,自古以来,没有一支中原大军,能收复吐蕃的。为何?还不是因为吐蕃地势太高,中原军队很不适应?

李洛肃然道:“朕也不想去。可朕当年,曾在逻些待过一段时日,并无大碍。朕刚过而立之年,尚属年轻气壮,也不惧高原气候。朕不去,还有其他人能去么?”

什么?陛下当年曾在逻些待过?

陛下当年,当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

既然陛下在吐蕃待过,那应该无碍了。陛下说的对,大唐虽然战将如云,可能统率十万大军收复吐蕃者,还真想不出有谁能胜任。

能当统帅的,年纪肯定不算很轻了,又不适应气候,很可能出师未捷身先死啊。

“朕意已决,众卿不用再劝。”李洛很果断的表态,“织造司,立刻准备棉袄十万套,供大军所用。军师府拿出军略,兵部动员兵马,转运粮草物资。六月初,务必出兵。”

要是晚了,元军加强吐蕃高原的防务,或者天气变冷,就不好打了。

“遵旨!”众人一起领命。

眼下是五月初,只有一个月的远征准备,可要抓紧才是。好在大唐朝廷很是高效,虽然出征之事千头万绪,也能准备的过来。

李洛继续说道:“元军野心不死。除了吐蕃要收复,还有西域故地,漠南漠北也要拿下。这将来啊,要需要连年用兵。招募的十万新兵,要加紧训练,尽快用上。”

财部尚书松了口气,他还以为陛下要再招募兵马呢。如果那样,负担就更重了。

大唐有多少兵马?

财部作为拨付军粮军饷的衙门,当然心里门清。

现役水陆兵马,一共是九十三万五千八百余人,包括数月前新招募的十万北方新兵。

大唐有多少人口呢?财部也门清。

拥有唐民身份的国族,共是一万万零两百余万口。

除此之外,还有近三千万人,是二等准唐民(中南半岛人)、三等教化民(南洋群岛和恒北土著)、四等奴隶。

全部加起来,四等共有一万万零三千万人。听起来不少,一百多人养一个唐军,朝廷负担并不重。

可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啊。

因为,大唐除了九十多万大军,还有二十多万警士要养!

而且大唐军警,走的都是精兵路线,支出很大。过去的洪武四年,朝廷养军警和装备共花费两千八百多万银圆。

这还不算打仗时的战费和伤亡抚恤。要加上这些,洪武四年共支出国防治安费近四千万银圆,占了洪武四年国库收入的四成多!

要是陛下再招募新兵,那这军费也太大了,陛下就算“生财有道”,又能坚持几年呢?

好在,陛下并没有再次招募新兵。

不然,财部的日子就难过了。要知道,陛下还要求,财部必须每年有一千万的盈余备用,等闲不能动。等于说少了一千万能用的钱。

财部尚书事实上并不太担心钱。

瀛州的几座银矿,天天在产出白银,铸造哗啦啦的银圆,他害怕没钱?

他怕的还是缺粮。

现在大唐的粮食,也就刚刚够吃。可粮食安全很脆弱,一旦发生大的天灾,粮食立刻就会紧张起来。

制约大唐粮食产量的,不是水利,水利已经修的很完善了。主要是缺牛。

等到皇帝说完了军务,财部尚书抓住时机奏道:“臣请朝廷增加耕牛。”

皇帝和大臣们都是皱眉。增加耕牛?没办法了。

恒北的牛,已经运了好几十万头进来,也不能再运了。不然,恒北建设粮食基地的计划,就要受到影响。

户部的数目,大唐如今有牛五百三十多万头。就这,还是在和元廷交易之后,加上从天竺运牛的数字。

元宋战乱和三国起兵之后,南方兵连祸结,土地抛荒严重,耕牛大量被宰杀吃肉,或被乱兵抢走,数量锐减。

虽然几年来李唐一直想方设法的增加耕牛,可缺口仍然高达上千万头!

这导致几户人家共用一头牛,耕地效率很差。百姓也就只能勉强吃饱饭,虽然比元据时期好过的多,可离盛世还差得远。

所以,大唐才对宰杀耕牛之人严厉惩罚,最重处斩!

数月前,沔阳侯都烈的家臣,监守自盗,倒卖牛犊七十多头,都烈入宫请罪,罚俸半年。结果,那家臣和买牛的商人,以及宰牛的屠夫,全部处斩。

因此大案被杀者,就超过十人。朝廷还突击检查各家贵族庄园的耕牛,查出贩卖宰杀耕牛案十几件之多。

一时间,人头滚滚,前后处斩者,超过百人,天下震动。

皇帝整顿贵族家臣吏治,还亲自下诏:“耕牛,事关百姓温饱,事关大唐社稷,事关天下太平。自古以来,未闻缺牛而盛世者……当今天下,耕用尚不足,安杀而食之?贪口腹之欲宰杀耕牛,天道不容,人道不容,国法便断不可容……”

这就是大唐建国来最严重的耕牛案。

没有人再敢贩卖牛犊。可耕牛数量的增加,仍然不够快。

“陛下。”郑和奏道,“干脆,下旨给恒北都护府,让瞿世对中南天竺用兵,打服那群天竺小国,让他们输牛纳贡!”

输牛纳贡?这倒是个好主意。

“准奏。”李洛毫不犹豫地说道,“让瞿世动一动,联合梁国理国卫国,对中南天竺用兵,打怕他们,让他送牛。没有牛,那就只能占他们的地,灭他们的国了。”

大唐天子的话,非常霸道。这样的话要是在赵官家和朱皇帝说,众正盈朝的大臣们,一定会极力反对,说什么不是仁君所为,有失天朝体统。

可是唐廷的大臣们,却人人面露笑容,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唐廷每一次对外用兵,都获得很大的利益。华夏武士们固然热衷战争,就是文臣们,也觉得打仗打得好,就是生财之道。

于是,事关耕牛的国政,转眼间就变成军事。竟然是对吐蕃和天竺同时用兵。只不过,天竺不用从本土调兵,直接动用恒北驻军,再命令梁国理国和新建不久的卫国出兵助战。

这就是后世著名的“耕牛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