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诡谲的历史(第3/3页)

李洛在看到熟悉的布达拉宫的那一刻,刹那间就有些恍惚,犹如时空之门忽然开启,他又出现在后世的布达拉宫前。

这是李洛来到古代后,最让他熟悉的一座建筑。虽说后世的布达拉宫是重修扩建过的,和此时有所不同,但相似度还是太高了。

只有这变化不大的布达拉宫,才让他稍微能感触到一丝后世的感觉。

唐主收回思绪,转头一看,广场上不是那些世界各地的游人旅客,而是披坚执锐的唐军将士。

宫门口,也不是恬淡悠闲的红衣喇嘛,而是一个个匍匐在地,恭敬迎接“文殊师利大皇帝”的花衣僧人。

“请大皇帝入宫升殿。”八思巴恭请李洛进入布达拉宫。

这意味着,将尊奉大唐天子为吐蕃之主。

在唐军进入逻些的大势面前,除了服从天意,僧人们又能如何呢?

没有人,能违抗大唐皇帝。

李洛进入布达拉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控制大小“祖拉康”(大昭寺和小昭寺,当时不叫大昭寺小昭寺)。同时密令特务,搬走祖拉康(大昭寺)中尺尊公主的所有雕像。

因为,松赞干布身边,只能有文成公主。

然而,特务的回报令李洛很有些惊讶。

特务们说,松赞干布像傍边,只有文成公主像,没有尺尊公主像。

李洛顿时明白,老师的推测是对的。

老师曾说,所谓尺尊公主根本就是虚构的。历史上应该没有这个人物,松赞干布也没有一个叫尺尊公主的妻子。

老师还说,本来大昭寺松赞干布像的傍边,只有一个女像,那就是文成公主。

可是几百年后,吐蕃僧人们越看越觉得不对。因为松赞干布身边只有一个文成公主,是两个雕像,所以看上去是并列的,一左一右,没有凸显出赞普的地位。

这让当时的吐蕃统治者,自尊受到了伤害。

于是,他们又造了一座像,放在松赞干布另一侧。

于是,原本一左一右并列的两座像,变成了三座像。松赞干布位列中间,立刻凸显出了吐蕃赞普的地位,打压了几百年前的唐朝,也凸显了后来吐蕃地方相对中央王朝的地位。

小小一座雕像,就能起到这个政治效果。

当时,李洛还觉得老师的推测有些玄虚,他本人不太相信。

可现在看来,老师是对的。

“真只是两座雕像?”李洛又问。

特务道:“启禀陛下,的确就是两座像。无论在法王殿还是其他殿堂,都是公主和松赞干布两座像。看上去,公主和松赞干布并重。”

李洛点头:“那就是朕记错了。嗯,下去吧。”

等到特务退下,李洛不由露出一丝古怪的笑容。

老师就是老师,每次都是对的。

嗯,看来后世的几座尺尊公主像,应该是之后才伪造的,很可能是明朝时期伪造的,不大可能是清朝。

因为清朝对吐蕃的管理已经很严,是绝对不会允许这种造假的。那对清朝中央来说是一个冒犯。即便是康熙乾隆,也只会希望松赞干布身边,只有一个文成公主。

因为文成公主代表的不光是大唐,还有中央政权的威严。爱面子的清廷,当然不会容忍造假。

至于明朝,对吐蕃只有名义上的统治权,控制力度很弱。管不到他们是不是造假。

为了掩盖真相,他们又编造了一些神话,结果反而露出了破绽。被老师这样的厉害人物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呵呵,看来历史真的很诡谲啊。

大唐皇帝进入布达拉宫后的第五天,唐军大败元军,俘虏元军大将伊査思的消息传来,吐蕃人对唐军更加敬畏。

很快,唐军就从俘虏口中得知了伊査思等人在纳木错湖烧寺屠僧的所作所为。

经过大肆宣扬之后,整个逻些城的人都知道,元军在纳木错湖干了什么。

尤其是僧人们,更是愤怒。

为了安抚吐蕃人,也为了吐蕃的民心,唐主下令将被俘的伊査思等元军将领交给密宗僧人们处置。

至于僧人们怎么处置,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