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紫禁城(第2/2页)

分房子,当然以官员的最高官职来定。比如官职之三品,但爵位是二品,那就按照二品来定。

不过,所有的宅院,官员都没所有权,只有使用权。毕竟,你今日在朝中当京官,说不定哪天就调到外地当地方官,难道还霸着府邸吗?如果这样,那从外地调入京城的大臣,又住在哪里呢?

皇城中的府邸宅院,按照等级,分为几大区。有专门分给亲王公主的居住区,有专门分给三品以上的居住区,有专门分给三品以下的居住区。

等级不同,社区的环境,府邸大小规格,都不相同。

户部尚书念完“房屋安置名单”,百官人人喜悦。

在长安有新宅了啊。

接着,李洛又率领百官观摩用来召开常朝的宣政殿,以及召开御前会议,召见大臣奏对的紫宸殿。

这三大殿,也就是所谓的外朝了。

三大殿之后,就是皇帝皇后所居住的乾坤殿。按道理,此处不应该带百官观摩,可因为是新殿,李洛还是率领百官来看看。

毕竟,天子寝宫,外臣不是一定不能来。起码,需要外臣知道天子寝殿在哪里,是怎么回事。不然的话,万一后世天子出了事,大臣们都不知道。

然后,又是太上皇和皇太后所居的太极宫,以及皇子皇女所居住的兴庆宫。兴庆宫其实又分为太子所居的东宫,以及皇子皇女所居的别院。

观摩了三大内之后,又观摩内政府十六衙门、瞭望台等地。

最后,才来打三大内之间的太液池和御花苑。

但见太液池上波光粼粼,岛上还修建有明月殿、蓬莱阁等建筑。而御花苑中奇花异草,竹木藤萝,还放养了鸟兽,修建了草庐亭台。

湖光山色,花树烂漫,令人见之忘俗。

群臣当真使得大开眼界,目不暇接,啧啧称奇。

就是见过世面的姚隧也赞叹道:“臣当年在北京元宫,惊讶元宫宏大壮美,可今日见了我大唐皇宫,又觉得元宫所差甚远。以臣所见,就是先唐三大内和洛阳上阳宫,也比不过陛下的长安宫啊。”

李洛也很是满意。他后世见过了紫禁城,可是紫禁城和他的皇宫相比,简直就不值一提。

长安宫不但花费几倍于紫禁城的人力和物力,设计也比紫禁城强得多,而且召集了全天下最好的汉人工匠、日国工匠、安南工匠、色目工匠,以及高丽工匠,甚至还用了真腊国的顶级大匠。

光是大匠师,就超过百人来参与皇宫的建筑指导。

而且这个时代,华夏在建筑美学和建筑水平,以及木材上的优势,也不是明清时期能比的。

紫禁城怎么比?

两者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紫禁城,也就相当于三大内之一的太极宫吧。

这样一座美轮美奂,天下无双的皇家宫殿建筑群,要是好好的保留到后世,那会是怎样的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长安宫大成。可用长安宫作为大内之名,未免不妥。”李洛看着太液湖说道,“嗯,皇宫大内,就叫紫禁城。”

紫禁城?

众人都是眼前一亮,这个名字好啊。用来作为大唐皇宫之名,当真是恰如其分,再适合不过了。

“紫禁城之名,甚美。臣听了之后,竟然想不出哪个名称,能比紫禁城更好了。”钱选说道。

前朝大内,都是以宫作为大内之名。可问题是,大内的宫殿很多,各有宫名,不好用来作为整个皇宫的称呼。

而陛下干脆用“城”来代之,显然是高明之举。

群臣纷纷称颂皇帝,认为紫禁城取得好。

崔秀宁面露古怪之色,却也不能明说。

呵呵,紫禁城这个名字,到底还是出现了啊。

李洛微微得意的扫了崔秀宁一眼,心中也有些好笑。

没错,他的确看不上明清紫禁城,可不代表他不喜欢紫禁城这个名字。

实事求是的说,紫禁城这个名字,真是太霸气了,也非常符合华夏文化意象审美。明清皇宫配不上这个名字,而他的长安宫,更适合叫紫禁城。

那就叫紫禁城吧。

嗯,后世要是提起来,就是长安紫禁城,大明宫之类。

从今日起,这紫禁城就是大唐皇宫了!

……

第九课——长安城和故宫紫禁城

一、唐长安城

华夏3984年,唐道祖李洛光复关中,定都长安。唐道祖定都长安后,在前唐长安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安城和紫禁城。(在今首都长安市南古都区)至今具有七百年历史。

唐长安城是古代到近代最大的国际性大都市,也是当时最早运用先进社区管理、大规模公共便民服务和排污效仿系统的城市,领先世界数百年,集中体现了华夏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唐道祖的开明政治。

长安城也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市建筑群,至今拥有古建筑一万七千四百余处,七百年以上古树一万余株,被称为世界第一奇迹,有“天下之城”的美誉。

共和时代之前,唐长安城一直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从3984年到4618年年六百多年间,始终作为首都。

至今,长安城仍然每年吸引上千万外国游客到我国首都,是华夏文明领先于世的重要象征,是我国首批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善的古代皇家建筑群,至今还完好保留了唐道祖时期的建筑七十余座。

紫禁城美轮美奂,规模宏大,是东方建筑史上的瑰宝和最璀璨的明珠,体现了华夏古代建筑美学的最高峰,被誉为“世界天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