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白露之变(第3/4页)

“这就是出其不意!我们已经胜了三成!”

“大汗弥留在即,已经在拟定遗诏,满朝大臣都在大汗寝宫,所有人都巴巴的等着遗诏公布,谁能想到外面的事?这又胜了三成,这叫攻其不备!”

“寝宫周围的兵马,不相统属,其他兵马没有大汗旨意,也难以调动。我们就可先发制人。等拿下寝宫,其他兵马打过来也迟了。而且这行宫没有宫门城墙,兵马可以直接开到大汗寝宫,直接进入拿下安西王,清君侧护驾啊。”

“如此一来,我们起码有九成把握!只要先进入大汗寝宫,控制百官和安西王,就大势已定,就是大汗,也只能顺水推舟了。”

“还有,朝中大臣,大多数都是支持太子的。他们到时也不会反对,甚至巴不得如此。”

王四郎一番话,说的汪良臣心惊肉跳,但又有些兴奋起来。

其实他也明白,作为太子党,要是安西王继位了,汪家的兵权也很难保全,最多也就是做个富家翁。

而且安西王讨厌汉官,他继位后,汉官的地位也会一落千丈,不会再有如今的风光了。

这也是汪清臣为何要他六哥帮助铁木耳政变的原因。

汪清臣来到六哥身边,小声地说道:“六哥,无论是愿不愿意,自从殿下来到你军营,我们汪家就脱不开干系。”

汪良臣蘧然一惊,他明白了。

倘若今日不帮助铁木耳政变,铁木耳固然要完蛋,可是他毕竟身份尊贵,要是他诬陷汪家曾经想跟他政变,那汪家会是什么下场?

恐怕就算新君明知铁木耳是诬陷,也会假装相信的对汪家下手,趁机夺了汪家的兵权。

也就是,铁木耳无论成败,都有办法让汪家万劫不复。

拿下铁木耳向安西王邀功洗清自己?

也不行啊。

汪家是太子一党,要是他这么干,不但名声完了,就是安西王也不会重用自己这样的“背主之人”,兵权最后还是保不住。

帮铁木耳干,还有希望。而且还能立下拥立大功。

被逼到这个份上,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

想通了这层,汪良臣立刻跪下来,咬牙说道:“奴才唯殿下之命是从!”

铁木耳大喜过望,“好!事成之后,汪氏便是世代富贵,再给你们一个公爵!”

“谢殿下!”

“出兵!”

“喳!”

……

寝殿内的忽必烈,虽然已经是回光返照,可仍然坚持自己写下遗诏。

一份是蒙语遗诏,一份是汉文遗诏。

蒙文遗诏已经写好,汉文遗诏也之剩下最后几个字了。

忽必烈感觉到死亡的召唤,他看到自己亲手写下的遗诏,不禁心疼如绞。

他很清楚,遗诏一下,等候太子府的会是什么。

安西王不会放过太子的几个儿子。

而且,太子的儿子对安西王的皇位威胁太大,还是不要留的好。

这都是为了大元的稳定,没办法的事。

唉,做皇帝难啊。

忽必烈写完汉文圣旨,并没有马上用印,而是要趁着还有几口气,和臣子们说几句话。

“朕少年时,便随成吉思汗打仗。唉,成吉思汗的面貌,朕快要记不得了。等朕见到成吉思汗,也不知道他能不能认识朕啊。”

忽必烈话语清晰,面色带着一抹诡异的红润。

“大汗,奴才,奴才……”伯颜老泪纵横,爬到忽必烈身边,痛哭不已。

“额布格阿布(祖父)!嗬嗬……”安西王阿难答也哭泣道,但是他一边哭泣一边用眼睛瞟着不远处的遗诏,可惜看不清写的什么。

昨日太子病危濒死的消息传出之后,祖父今天早上突然秘密召见自己,说太子不成了,眼看大限到了,只能立自己为皇太孙。

由于太子突然病危,导致祖父立自己为皇太孙的决定也非常突然。他都没有什么准备,只能心中又惊又喜。

但是,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立刻派去亲信渡过塞纳河,去西都和托(巴黎)去调遣兵马,准备接管枫丹白露宫的防务。

算起来,他的兵马应该快要到了,横竖太阳落山前必到。

可是,他还是忐忑不安,因为他不知道祖汗遗诏中到底写的什么。虽说祖父早上说要立自己为皇太孙,可事发如此突然,怎知祖汗不会改变主意?

看到众人哭成一片,忽必烈望着窗外的太阳说道:

“朕与你们君臣多年,却是要分别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啊。唉,朕这一辈子,只有两件恨事,就是听到长生天的召唤,也是心有不甘意难平。”

午后的秋阳,通过西方风格的落地窗,照耀到忽必烈的身上,给这枯寂的老人镀上一层金辉,犹如一尊雕塑。

然而,阳光却无法照亮老人的眸子。忽必烈的眼神,渐渐的黯淡下来。

“第一件恨事,丢了中原呐。”忽必烈叹息,“我蒙古大军灭西夏,灭金,灭大理,灭宋,气吞万里,打下中原大好江山,君临亿万斯民,子女玉帛就像草原上的牛羊,应有尽有。”

“可惜啊,好景不长。李唐死灰复燃,数年争斗,终究是输在火器和水师上。唐主李洛,本是元臣,却挖了大元的墙角起兵造反。朕被鹰啄瞎了眼,亲手养大了这头虎狼。最后被他逼得退出中原。这是朕第一件恨事。”

“你们要记着,李唐就是我大元宿命之敌,李洛是大元最危险的敌人。大元在一日,就不要忘记东征。”

忽必烈的眼眸更加黯淡,脸上诡异的红润也在消退。

“这第二件恨事,就是太子真金……他病重不起,也要回到长生天的怀抱了,竟然没办法给他的父汗一个庙号,让朕享受不到他的祭祀了。唉,太子真是让朕伤心啊。朕不得不立了皇太孙,继承大位……”

忽必烈吃力的举起手,想要指向安西王,却抬不起手。安西王和真金在场的几个儿子见状,拼命的挪动身子,努力要让自己的身子对着忽必烈的手指。

可是,忽必烈的手指却沉了下去。

他浑身犹如飘在空中,眼前一片黑暗,他努力转头,面向东方,梦呓般喊道:“草原……大都……东征……东征!”

言迄,身子一僵,气绝身亡。

至元二十八年,华夏3988年(西元1291年)十月初五,忽必烈在巴黎枫丹白露宫驾崩,终年七十七岁。

薛禅可汗的时代结束了。

“祖汗!”

“父汗!”

“大汗呐!奴才要跟着去了!”

“大汗升天了!”

王公大臣们顿时大放悲声,一起举哀。与此同时,早就在殿外准备好的一群萨满太太,也哭嚎着摇起法铃,披头散发的狂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