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比试 ……(第3/5页)

一个皇帝要说多好,可能史书记载,后人才会慢慢知道。

但是如今不一样了,百姓肉眼可见过得比之前好了,那么就证明他是个好皇帝了!

皇帝心情不错,皇后看着街上的人也有些惊讶。

她是知道苏叶给宁家捣鼓了这个,大富察家也是知晓的,并不是十分看重这门生意。

实在利润太薄,只能说是为百姓谋福,让大家洗得干净点,看着更体面一些,仅此而已。

如今皇后看在眼内,才发现光是洗干净了,就让她看着这些百姓就不一样了。

以前算不上脏兮兮的,却也不够干净整齐,如今就不同了,她便笑着道:“宁家这买卖确实不错,听闻还卖到南边去了。”

江南富裕人家多,买得起香皂,对这些便宜的小姨子不以为然。

不过很多手里有点余钱的小户人家就十分喜爱,便宜好用,谁不喜欢呢?

要一个个跟京城的百姓一样干净整齐又体面,外人见了,只会觉得新朝清明,让人耳目一新。

皇帝笑着点头道:“叶儿的脑瓜子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总能想到许多有趣的玩意儿。”

他想起苏叶提起病从口入的事,还让人私下去京城的医馆打听一番,发现自从百姓们喜爱用小胰子之后,那些腹痛腹泻的小毛病确实少多了。

尤其是小孩子,要是腹泻不止,因为年纪小又体弱,很多甚至要救不回来。

如今虽然不至于完全消失,起码立竿见影少了许多。

傅恒派人去查了查,送回来的消息也是不少人家听说娘娘们每次用饭前都要用胰子洗手,就有模有样模仿起来。

尤其是孩子们,原本小手脏兮兮就上饭桌,如今一个个被提溜去洗手。

长辈们发现孩子们不如以前爱病了,更是觉得小胰子是好东西,宁家的买卖就更红火了。

到了避暑山庄,皇太后被皇帝亲自奉去不寿堂住下。

苏叶带着四格格被分到松鹤斋,秋夕和恭嬷嬷指挥着宫人去整理拢箱,她就坐在走廊上眺望。

避暑山庄跟圆明园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如果说圆明园极为华丽奢靡的园林,那么避暑山庄就更有野趣朴素一点。

它就顺着山势而建,与山景融为一体,多是用的青砖灰瓦,自然而庄重。

东边是山林,西边有水,依山傍水,格局极好,夏日凉意习习。

甚至附近还有一片平坦的草原,北面更是有八大庙宇。

对信佛的皇太后来说,这是个不错的地方。

松鹤斋才收拾完,皇帝竟就过来了,苏叶有些惊讶地牵着四格格去迎。

皇帝弯腰把四格格抱起,又对她笑道:“朕过来的路上看见那些干净整齐的百姓们,心里就快活,便过来给你说说,宁家的买卖看来做得不错,就是听闻医馆的生意少多了。”

苏叶听着就笑了,百姓习惯用胰子洗手,吃进坏东西的几率就少多了。

尤其是小孩子肠胃弱,小手脏兮兮的,吃进去肚子疼和腹泻的多。

如今注意卫生了,医馆不就要少人去了吗?

看皇帝嘴角的笑容,苏叶就明白他也就调侃两句,谁想医馆生意好啊,生意少一点这不就证明天子脚下的平民百姓日子过得好了,人也比以前壮实了吗?

苏叶便夸道:“皇上英明,要不是皇上允许,宁家哪能做这样造福百姓的买卖呢?”

不管如何她先给皇帝戴个高帽就是了,反正什么好事必然是皇帝睿智英明。

果然皇帝听着挺高兴的,又道:“朕打算让宁家提为皇商,专门承办这门买卖,能推到更远的地方去。”

不至于慢吞吞就这么一块地方,其他往南去的商人其实也不算多,这进度就太慢了。

他只希望南下推广的更快,百姓用起胰子后变得壮实了,孩子生病夭折少一些,人口更多,对治下更有利。

作为皇帝,他自然不只看百姓精神面貌好了,而是少生病,孩子夭折没以前多,人口多了就有人手,建设和战争都需要。

苏叶有点惊讶,宁家这就混到皇商了?

不过这个皇商只负责胰子之事,利益不算大,朝臣们估计都不会反对。

再就是成为皇商后,宁家做这个就更方便,就连官府和各地商人愿意合作和给便利就会更多的。

有皇商这个头衔,背后的靠山就是皇帝,信誉自然好,又有皇帝点头必然是大好事,愿意合作的人只会更多。

苏叶连忙行礼道:“那臣妾就替宁家多谢皇上了。”

宁家原本以为如今已经够好了,不但铺面生意红火,合作的商人也更多,分的红利也不少。

谁知道皇帝一个旨意下来,他们家就成了皇商,还要南下推广胰子之事,简直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得晕乎乎的。

宁家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家族,忽然就成了香饽饽,不知道多少年没来往过的远房亲戚都上门来恭贺。

宁老夫人看着小辈们被别人又夸又哄的,心思有点飘,连忙一个个叫到跟前来敲打:“别忘了今天能得这些是谁给的,要是谁给娘娘添麻烦,惹怒了皇上没办好差事,脖子上的脑袋就小心点儿!”

热乎着的时候被人一头冷水倒下来,浇了透心凉,小辈们顿时沉稳了下来,也没那么飘飘然了。

想到皇帝的雷霆手段,那些西洋人被驱逐出去的时候哇哇乱叫的狼狈样子,他们还记忆犹新,顿时打了个寒颤。

宁老夫人又把几个儿子叫过来叮嘱道:“娘娘是好意,皇上也是好心,只让咱们承办胰子的差事,没抢了别人的买卖。”

要是宁家因为苏叶的关系突然被提拔为皇商,接手其他人生意,那就真是捅了马蜂窝!

显然皇帝没打算真让宁家人掉坑里爬不出来,是让他们好好办差,把胰子推广出去。

几个儿子原本因为只能负责胰子一样货物的皇商,自觉跟其他皇商不能平起平坐,低了一头。有些则是觉得皇帝这样不完全信任宁家,才会只让办一样买卖。

如今被宁老夫人一提醒,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苏叶知道后也觉得皇帝真用心起来,就真的是面面俱到。

叫宁家能有更多方便,却也没抢了别人的买卖,被其他皇商和背后的靠山围剿。

要是把人得罪死了,就宁家那么小的家族,明面上不动手,私底下弄几个阴招他们就能万劫不复了。

其他皇商背后的利益千丝万缕,得罪一个都不得了。

好在皇帝也没打算让宁家成为牺牲品,一点小生意而已,其他皇商可能觉得宁家运气不错,又有苏叶扶持罢了。

宁家有了这个头衔是如鱼得水,卯着劲开始往南边推广下去,胰子的数目越来越大,成本减少,价格反而往下压了,卖的比刚开始还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