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打眼 ……(第3/5页)

皇帝看得很仔细,永琏心里很忐忑,看向身边的永璜,发现他神色如常,似乎没自己那么紧张的样子,不由好奇。

难道大哥不怕折子写得不够好,被皇阿玛嫌弃或者训斥吗?

皇帝看的时间很长,然后开始询问两人一些细节。

大阿哥对答如流,二阿哥有些紧张,却也回答得很快。

足足问了一刻钟后,皇帝才露出一点笑来点头赞许道:“不错,你们做得很好,折子各方面很详细,看来是做足功课的。”

他会直接问话,也是担心这折子并非两人亲自弄的,而是有谁帮忙做的。

如今看来确实是两个儿子亲自做得了,不然哪能回答得那么快?

“叫上工部和户部尚书,还有傅恒和军机处的人来商议。”

皇帝吩咐着,李玉去请人,又让两人落座:“坐吧,等会大臣们过来,你们详细给他们说说。”

这是打算把差事交给两位阿哥了,大阿哥微微一笑应下,二阿哥也面露欢喜。

大臣们过来后,大阿哥跟二阿哥看了一眼,在皇帝点头后才起来侃侃而谈:“南边有盐矿,如今沿海又能晒盐,最缺盐的是西边和北边,运送就成了大问题,要是能尽快修路,就能把盐很快送到各处。西边人少,北边人更多,所以先考虑修北边的路,我和二阿哥商议后准备修一条主干道。”

北边山多的地方都绕开,能让修路轻松一些,不至于费一年半年才修一小段路,那要修到什么时候去?

大阿哥又道:“而且我们打算让这条路每一段由当地负责,谁修得越快越好就予以嘉奖。”

闻言,傅恒忍不住问道:“要是当地官员为了得到这个嘉奖,只求快不求质量,让路修完后很快无法用了,那该如何是好?”

这也是人之常情,听见有嘉许,官员们如何能不加紧修路,至于后面如何他们哪里会管呢?

另外刘统也问道:“还有一事,要是这路没问题,官员为了能尽快修好,强制底下百姓丢下农事来修路,耽误了收成,又或者奴役百姓,让他们累死在修路上,很容易引起民愤。”

大阿哥想了想,也没被问住:“既有嘉许,必然有惩罚。若是路在短时间内就坏掉不能用,当地官员必然要问责。至于奴役百姓这个,也可以发旨意明文禁止。”

刘统轻轻摇头,觉得大阿哥还是太稚嫩了一点,虽然发了明文,但是上有政条下有对策,谁知道当地官员会不会表面看着听话,私下又偷偷还敢做呢?

大阿哥就笑道:“这一点二阿哥也提了,我们商议后觉得该有一个监督员。”

刘统又想摇头,毕竟监督员这个要跟当地官员同流合污的话该怎么办?

毕竟天高皇帝远,皇帝又没千里眼顺风耳,不可能什么事都能知道。

傅恒却若有所思:“大阿哥是打算让监督员随意巡视,一明一暗?”

大阿哥连连点头:“傅大人说的正是我们所想的,监督员一个在明面上,一个在暗处,明处的并不知道暗处的监督员是谁,两边一起写折子送上来。”

若是一样的,证明两人没说谎,若是不一样,那么必然有一个人说谎了。

皇帝挑眉,也问了一句:“要两人写得不同,又如何判断谁才是说谎的那个人?”

大阿哥就答道:“虽说臣子们对皇阿玛忠心耿耿,却也可能有别的心思,跟着监督员的侍从和侍卫都可以作为监察。”

监督员不可能一个人上路,必然有侍从和护卫在,这些人也是皇帝最好的眼线和另外一重监督员。

有双重监督员在,就不怕有人隐瞒真相了。

大阿哥又叹气道:“要是双重监督都在说谎,除非他们所有人的口供都背得滚瓜烂熟,不然总会有破绽。”

一个人说谎还能圆过去,三个人说谎就未必齐心,不止三个人呢?

皇帝连连点头,觉得大阿哥这话确实有那么几分意思:“不错,就这样办吧。”

大阿哥说得差不多,又让二阿哥开始提起各处修路的细节:“儿臣打算让人在中间位置建造一处水泥厂,围墙能挡住视线,不叫人知道水泥的配方。又在近处,能够从南北运送到各处去。”

先在水泥厂这一处地方开始修路,然后慢慢向南北来延伸,路况好了,运送水泥也更方便。

加上这个水泥厂的位置就在正中间,去两边都不算远,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二阿哥让人展开地图,指了指中间的位置,还有这次准备修的南北主干道大致的线路:“另外,儿臣准备在这条线路上修轨道。”

也是跟地势有关系,水泥厂的位置比周围要高,那么水泥用轨道推下去,就比用人力快得多了。

皇帝有些惊讶,二阿哥这想法确实新颖。

又听二阿哥介绍准备在轨道车子上加上盖子,还能锁严实了。滑下去的时候就不怕翻了,哪怕翻了,里面的水泥也不会漏出来。

轨道比较平缓,也不容易翻车。

只是在地势高的地方能如此,下去后有些高的地方就不能用了。

不过起码有一段路能用上,就相当不错。

傅恒便问道:“回头修好路,这轨道是要拆掉吗?”

轨道原本想用铁,那就太费了,而且摩擦的时候可能会有火花,点燃地上的花花草草就麻烦了。

后来想到用木头,虽然有损耗,起码不易摩擦生火,车子装上滑轮就能一路滑下去。

工匠们手巧,很快做出模型来。

不过装上水泥后要重很多,能不能顺利滑下来还得试验一番。

皇帝看折子是一回事,听两个儿子轮流解说是另外一回事,满意地轻轻点头;“此事就交给你们两个来做,工部和户部配合。”

工部和户部尚书连忙起身应了,两位阿哥笑眯眯的,颇有成就。

从御书房去长春宫的皇帝不由感慨:“孩子真是大了,也能为朕分忧的。”

皇后笑道:“他们年纪还不大,手段稚嫩,需要皇上指点一二才好。”

皇帝笑着点头,又道:“朕相看了一番,永琏这性子相当沉稳,又爱诗画,瓜尔佳氏比较适合,皇后以为呢?”

皇后回想了一下,瓜尔佳氏出了个才女,汉学是学得不错,诗词歌赋也会一些,祖父是个大儒,父亲又在翰林,可谓书香世家。

听闻她性子温婉,脾气也不错的样子,的确适合永琏。

永琏有时候倔强起来三头牛都拉不回,要是个脾气冷硬的,分分钟能吵起来。

加上她又擅长诗词歌赋,跟永琏也聊得起来。

皇后便笑道:“皇上为永琏挑的,自然是最适合他的。”

而且皇帝迟迟没定下,恐怕不是真的忽视永琏,而是没找到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