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第2/2页)

而且中空的未必只能是花瓶,还可以是灯罩啊。

作为一个曾经因为没钱买蜡烛忍受了两年油灯熏眼的贫困生,木白对灯这个东西多少有点执念。所以,当东宫的工匠问询吹制法的第一个造器时,木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灯罩。

而且他选的还不是透明的蜡烛灯罩,而是煤油灯罩。

煤油灯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舶来品,但无论是从使用时间、造型,它在华国都被玩出了花,其受欢迎程度以及销量甚至超过了它的家乡。

而在木白曾经经历过的那个坑爹的丧尸世界中,因为电力系统基本崩溃,煤油灯还靠着它坚固耐用又廉价安全的特点重新占领了市场。

不过,木白之所以能够知道煤油灯的构造,完全是因为这是他的上课道具==

别看这东西看似构造简单,如果拆卸开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不少有技术含量和物理知识的设计,小伙伴就是用煤油灯这个道具为他讲解极其抽象的氧气和冷热空气概念的。

同样是使用有机物和线作为燃料以及媒介,煤油灯的亮度却远高于寻常的蜡烛以及油灯,除了燃料本身的原因外,它的构造也功不可没——极其简单的构造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物品充足燃烧的所有需要。

紧扣住灯芯的扣纽下方有一个等距离打孔的进氧口,它能够保证灯芯每个角度都能基本等量进氧,以达到棉线每个角度都能均匀燃烧的目的。

但这还不够,如果只是这样,点燃的煤油灯也只会比寻常油灯亮上一点,真正达到画龙点睛效果的其实是葫芦状的玻璃灯罩。

中间宽大造型的灯罩能够在灯芯燃烧处充足供氧,上下紧细的灯管则是可以使得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提高进氧量。因此,哪怕是使用同样燃料的油灯,有灯罩时的亮度和没有灯罩时的亮度也完全是两个级别。

这样的灯罩放在寻常蜡烛上也能奏效,第一批制出的玻璃灯罩立刻就被父子俩用上了,朱标还送了几只成品给老父亲,得到了洪武帝的亲笔表扬。

不过,木白对此并不以为然,这才哪到哪,他的终极目标——煤油灯还在制作中。

不是木小白挑剔,其实,无论灯油也好,烛油也罢,粘性都太高,其物理特性注定了它们不能如同煤油灯一样将燃料抽出后完全接触空气燃烧,因此,二者的燃烧都不完全,亮度自然比不上煤油灯。

为了自己的视力着想,木白还是想要一步到位。

但如今一切工序都卡在石油分馏这一关上,大明如今并没有正在开采中的油田,幸好有匠人从库房里翻箱倒柜找到了一些百年前的原油残余。

这必须感谢大宋。

其实早在宋时,石油的开采和利用就已被加入了大宋科技树,只不过当时的使用比较粗暴,宋朝人是直接将原油当作燃料用的。

不知道哪个有才的大宋人发明了一种名为猛火油柜的火枪——在铜柜中灌入石油,然后通过液压的方法将石油喷射而出,只要将前端的引火口点燃,这个大铜柜就会立刻变成一个凶猛的喷火器。

无论是在守城战还是在海战上,这东西都是一大凶器,无论是辽人还是金人都没少吃这家伙的苦头。

也因此,游牧民族当权后立刻将这玩意束之高阁,但好在元朝历史比较短暂,对科技以及原材料这些也不太注意,这才让众人在库房里找到了一些漏网之鱼。

不过,时隔那么久,这些原油还能不能用还有待商榷。

木白将自己所知道的原理都被写在纸上交给了东宫的匠人们,其余的他也只能让匠人们自由发挥了。

煤油灯的制作虽然还差了临门很多脚,但凤阳的石英岩可以用来制造玻璃这件事却进展迅速。

在第一面透明度颇高且没有小气泡的圆玻璃被安上了文华殿偏殿的后门后,凤阳岩山的开采基本板上钉钉了,而唯一的阻力来自于木白的太祖们。

这儿毕竟是明皇陵所在,埋藏了朱元璋的父母朱标的祖父母。如果天天在皇帝的父母坟前敲敲打打,扬尘和噪音就都是一个问题了。

在祖辈的坟前蹦跶怎么看都不太符合大明的核心价值观啊,朝野中对此意见也很有些不一。大部分人的看法都是——造玻璃是好事,但是石头哪儿没有,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找找,避开凤阳。

木白对此表示了反对,不在此地开采,成本会高上很多不说,也不能达到拉动当地就业的目的啊。难道就因为皇陵在这儿,凤阳就不发展了?

按照这个标准,应天府也有皇陵咧,以后应天府的人不如都别说话得了,免得惊扰了这里以后的住户。

准住户朱元璋大手一挥,斋戒了两日,然后跑去了太庙卜筶,最后他出来之后表示自己的老爹老妈完全不在意,这才让整个改造工程继续了下去。

于是,他很快收到了来自孙子的谢礼——全天下第一台煤油灯。

灯很亮,没烟,可以手动调节亮度,燃烧时间也非常长,总之哪哪都挺好的。

就是这个造型……

洪武帝盯着这个做成张牙舞爪龙头造型,然后用两个大眼珠子来点灯的铜油灯沉默了许久,摸着下巴对同样无语的马皇后道:“咱们孙子的审美,是不是也该培训一下?”

好好一读了不少书的大孙子,怎么比他这个大老粗的审美还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