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第2/3页)

当然,会这么做可不是朱标太好心,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大明朝廷真的有钱。

呃,虽然这么说挺招人恨的,但在重新疏浚黄淮河之后,无灾无难的黄淮河流域交上来的粮税足以让周围几省侧目,加上大明近些年来连续不断采购的米粮,大明的存粮已经到了户部官员不得不缠着工部官员修p建粮仓的程度。

其实在荡平了北方草原后,多年没有发动大型战争的大明本身的存粮就相当可观,也多亏了这些老本,大明在疏浚大河的时候才没有发生前朝那些糟心事。

被征召的役夫全都是有偿劳动,用来发饷的稻谷每天都一担担堆到大河边上,干完了活就能直接领回去。为了方便携带,现场还提供兑换服务,可以直接将刚发下的粮食换成布料首饰等一应生活用品。

这些东西回老家买也是大价钱,还不如现场就换了,回去是转卖也好送人也罢都很有面子。

而且有这么个兑换处在,役夫们感觉满满都是希望,每天睁眼干活,闭眼想凑钱换个好的还是着力眼前,反而一点都没觉得累,整体氛围格外和谐,散工时候甚至还有些恋恋不舍。

就连去现场监工的工部官员都说从没见过氛围这么好的大工程,这句话顿时就让多少有些惴惴的洪武帝乐开了花。

只是,粮食太多也不全是好事。

大明如今的主要粮食是稻谷和小麦,虽然这两种农作物都有麸皮保护里头的种仁,较为耐放,但是自然存放的粮食会随着时间流失风味也是不争的事实。

新米和陈米的口感差异巨大,市场差价也要差别近半,如果存储不当,放坏了或是生虫了就更糟糕。

于是,在挥舞着钞票的户部促使下,工部不得不派人研究起了粮仓的改造。

如何存储、如何转运,如何保证先进先出,如何设计最佳的动线都是一门学问。不过好在现在的工部已经不再是以前爹不疼娘不爱的混饭吃部门了。

在昔日的东宫匠坊并入,且重设评选机制,重新调整工部权重,首次将管理岗位交给技术人员后,大明的工部已经成为了技术宅们的天堂。

如今的工部除了在皇宫内和其他五部一样占据一处宅院外,在玄武湖中央的小岛、应天府偏远的郊区都各有一块地。

玄武湖中心的小岛四面都是湖水,水下也布有暗网,任何人想要靠近都只有划船一条路子,保密性极佳,而且因为宽敞、加之周围都是水,防火效果也颇为优秀。

这样的湖中岛保密性好,环境宜人,但是建造极难,平日里的生活补给也全靠岛外输送,所以即便是在应天府也只有两处。

一处用来存放全国百姓户籍的黄册,另一处就是用来存放工部的各种机密配方了。

至于郊区,那是工部的实验场地,因为都是半成品,所以防护上也没那么严格,但擅自靠近的也九成九是探子,正常人谁会去接近这种三日一炸雷五日一着火的地方。

是的,为了节省修补房屋的开支,这儿同样兼了大明火药的开发和配置。

除了一部分必要的行政官员外,工部大部分人才的补充都是自民间挖掘。

随着匠籍地位渐高,愿意吃公家饭的人越来越少,毕竟公家饭虽然稳定,但是自由度实在是难以言喻。

为了说服他们,也为了哄骗各位大佬加入工坊,新任工部尚书特地整出了几间空房专门用来摆放实验器具,然后他亲自登门,请人前来参观。

几乎没有一个匠人能够逃过这间实验室的诱惑。

如今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玻璃窗在这儿仿佛变了一个模样,成为了大大小小的管子和器皿。

耐热耐冷又耐腐蚀的玻璃器具是最完美的实验用品,而且它们的透明度很高,在如今工坊研制出透明玻璃的现在,更是能为每一个观察者展现事物变化的细节。

可别小看这区区的一个小动作,便造成了意识形态和发展历程的巨大差异。

在后世网络上就有一个说法,东方的科学发展之所以与西方迥异,并且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真是因为缺少了这小小的玻璃。

虽然这么说略有些偏颇,但的确,如果没有玻璃,即便再优秀的学者也难以获取精确的变化数据,并基于此抓住化学物质产生反应的时机,对各种成分加深了解,并且加以利用。这样的变化或许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天才的计算能力可以得到弥补,但这之中的损耗无可估量。

事实上,正是托这些玻璃材料的福,在研究如何更快速、更高效获取煤油的过程中,匠坊这些人又发现了一种比煤油燃烧能力更强的透明液体,不过这东西虽然燃烧能力强,但是不太耐烧。

用它来作为燃料的话着实不太安全,于是工匠们就将这东西放在了一边,反倒是被四处溜达寻找灵感的兵仗局摸了去,在烧了几次房子后,隔壁的兵仗局发明了一种使用特殊子弹的火器。

这是真火器,一旦成功发射,就能在对面引起大火的那种。只不过以如今的科技想要寻找能够包裹住这种液体并且让它在落地后再爆发开的材料并不容易,所以目前还处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状态。

但不管怎么说,有新的发明都是好事。

比起隔壁的新发明,工部的新发明就要和谐得多。首先,他们发现了一种油脂和凝脂状的物品,在尝试之后发现,这玩意用在金属机械的摩擦处有奇效,可以有效降低磨损。

不过,它并未引起太大的重视。

如果它是能够帮助木料保养防水什么的还好一些,偏偏是金属,以如今的生产力来说,如今的大明能够真正需要用到它的地方并不多,于是它被送到了各个使用凿地机开采的现场,当做是个聊胜于无的赠品。

但是,众人很快发现,随着摩擦和析出,一种蜡制品出现了。

这种蜡质地有些像蜂蜡,但是它的颜色可比蜂蜡白多了,在屡次实验之后,众人发现它的特性上同蜂蜡大致相同,同样无毒,也没什么味道,可以当做蜡烛点燃,最重要的是它的硬度远要高于蜂蜡,更方便运输。

寻常的蜂蜡蜡烛如果要长途运输的话,必须要将其用油纸隔离开,否则走到半路就会发现自己收获了一块蜡烛坨坨,但这种蜡烛就完全不必,虽然脆度更高,但其可观的硬度让匠人不再需要额外包装。

而且这个颜色……这么干净的白,真的很适合用作奠仪呢。

是的,石蜡蜡烛在这个世界的初亮相就是在太庙之中用作贡烛。此时的白蜡烛产量还很低,又珍贵又漂亮,可不就是适合做奠仪吗?

“就只有这些吗?”拿着写得花团锦簇的呈报,木白不满地甩了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