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第2/3页)

她从角落里拿出两匹布料,看样子的确是不怎么受欢迎,都快要蒙上一层灰了,“这是我前年贪便宜拿的布料,没别的问题,就是染坏了,但是不影响穿着。”

她扯开来给大家看,这是一匹深蓝色的布料,但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道略微浅的蓝,应该就是她说的瑕疵,“我没想到来我这儿的人也都一样,都喜欢新的漂亮东西,宁可贵点儿都看不上这个,这两匹布就一直压在这儿。第一年没卖出去,后来过时了就更卖不出去了。你们看看,如果可以卖的话,就帮我带过去卖卖看,卖出去的钱,我和你们五五分。”

宋锦仔细看了一下,的确是染坏了,但实际看上去并不明显。如果遇到那种手上钱不多又不太讲究这个的顾客,应该是没问题的。

“可以啊陆姐。不过价格可能就会要低一点儿。”

“没关系,能卖出去就行。放我这儿也是积灰。”陆姐挥挥手。她的裁缝铺生意还蛮好的,真没把这个放在心上,纯粹就想要清地方。每次打扫卫生的时候看到这两匹布就要脑壳疼。

“行,那我们就拿走了。”宋锦也不客气。

“妈妈,我要和舅舅一起回去。”在一旁听着的程泠忽然举手道。她之前听宋一成说起赶集的时候就想回去凑这个热闹了。

宋锦想也不想的答应:“行,去吧,到时候和舅舅一起回来。”

又回到了桂花潭村,程泠先跑去见了宋英和宋莲。说来也奇怪,虽然在真实年龄上她比姐妹俩要大了十几岁,但却真的把她们当做是同龄的朋友一样相处。也可能是她们的家庭经历,让她想起了前世的自己,各有各的不幸。

她和姐妹俩约好第二天一起去赶集。

程泠小的时候跟着外公外婆赶过一两次集,印象中就是人很多,然后卖什么的都有,还挺热闹的。这次终于可以再来感受一番,心里还有点小激动。只不过因为宋锦宋一成需要提早去占位,所以他们四点多就醒了。

“要这么早啊?”她揉着眼睛,趴在外婆的肩头打呵欠。

“你趴外婆身上睡会儿。”吴枝花轻声说道,“要不你在家睡觉?”

程泠一下子就清醒了:“不要,我要去赶集。”

清晨四点多的农村小道,还能看到夜空的幽蓝,远处的天幕上可以看到明亮的启明星,而在启明星之下,地平线正透着隐隐的光。再过一个小时左右,太阳就要出来了。而现在这个时候,是盛夏的一天最凉爽的时候,程泠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旁边田野里的小虫叫,觉得即使是不睡,也挺舒服的。

宋一成在前面扛着东西。整个桂花潭村要去集市上卖货的,基本都在这个时候出门了。有挑着扁担的,提着竹筐的,趁着黎明前的星夜赶路,都希望能占个好位置——自从前两年开放集市上自由售货之后,很多村民会趁这一日卖点菜什么的来赚点外卖。纯粹靠种地,想要拿到钱,实在是太难了!

到了镇上后,大家先去工商所交摊位费,工商所没开门,但开了一个小窗户,已经有不少别村的人正在窗口处等待。工作人员在小窗户里呵欠连天的一边收钱一边给号码纸,相当于是入场券。

摊位费不贵,小摊位两毛钱,大摊位五毛钱。像是宋一成这种带了布料来卖的,就要去规划好的大摊位。程泠好奇的研究了一下到手的那张入场券,就很普通,上面有日期和工商所的盖章。排队拿到入场券之后,大家都跑着去占地方。

这个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了,像是卖菜卖鸡蛋卖包子的这种,就在主街上随便占位置,谁跑得快谁占的位置就最好。一时之间,热闹极了。程泠看得津津有味,不过下一秒她就被抱走了,她们要去的大摊位在另外一条街,过了一座很有年头的石拱桥,那边新建了一个专门卖布料和衣服的场地,其实就是一排排的石台,位置也是随便占。

宋一成腿长跑得快,占了一个最靠近入口的位置,相当优越。

“泠泠先去买几个包子来。”吴枝花塞给程泠几张粮票,“要我们村里周奶奶卖的,她做的包子好吃,还干净。”

“行。”程泠认识周奶奶,点点头拿着粮票就往外走。

比起大摊位那边的冷清,镇上的这条主街已经开始热闹起来了。大家基本都占好了位置,卖菜的往地上铺一张报纸,把菜摆开,都是自家菜园子里现摘的。还有卖鸡蛋卖家禽的,时不时有鸡叫鸭叫声。还有卖早点的,开始铺开场面,支开桌椅,有做包子的,也有做面条的。间或插着一些修电器修自行车的摊子。最早的一波赶集客是镇上的本地居民,知道今天是集市,早早的就起来,一是来凑热闹,二是早上的菜最新鲜。等到了太阳升起,八九点,才是从十里八乡赶过来的村民们。

程泠找到周奶奶的小摊子,粮票递过去:“周奶奶,我要三个肉包子。”

周奶奶看到她小小一个,笑得老脸皱起,特意挑了三个大的给她,还多拿了一个发糕:“泠泠乖,周奶奶多送你一个发糕。”

“谢谢周奶奶,不过我不能要。”现在的村民们可都不怎么富裕,程泠不想占老人家便宜,她从口袋里掏出两毛钱,递了过去:“周奶奶,我没有粮票了,只有这个。”

周奶奶平素最爱这样粉雕玉琢的小女娃,手一挥,装作生气:“去去去!周奶奶请你吃的,不要钱!”

程泠眨眨眼,只能默默的收回来。

拿着肉包,轻快的回到了自己的摊位上。和舅舅外婆分吃了之后,她终究是觉得有点困了,趴在石台上睡着了。等到再醒的时候,周围已经是人声鼎沸。

舅舅和外婆已经顾不上她了,因为摊位上围满了人。看穿着,应该就是从附近村庄赶过来的,她还看到有不少的女人在身后背了一个小背篓,小背篓里还坐着一个娃娃。

“同志,袜子怎么卖的?”

很多人说话都带着非常浓重的乡音,她要认真听才能听懂。好在宋一成和吴枝花是能够听懂的。

“七毛一双,买两双就六毛。”

“便宜一点噻。”

“便宜不了噻,同志。这是广州货,质量好得很,可以穿很久的。你要不就买两双,两双只要一块二,比国营商店便宜了三四毛。”

宋一成决定不说这个是香港货,对于很少去外界的村民们来说,他们对香港没有什么认知,反倒都听说过广州。

“行,那就拿两双。”

村民们也不傻,算了一下,的确是比国营商店要便宜,这才爽快的交钱。

程泠观察了一下,不得不说,她舅真的智商爆发了一次。这个决定太正确了!这边的人流量比夜市街还要高很多,而且可能是因为之前农村的物资一直都比较匮乏,所以大多数的人是不怎么挑款的,反倒对于价格和质量更加的在意。舅舅把售价往下压了一两毛,加上位置好,不大会儿功夫就卖出了二十多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