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第3/3页)

宋锦顺势把自己当时在广交会上拿到的一堆名片交给他:“这些都是当时参展的纺织厂商。不过他们在展会上只做外销,而且量都很大。我不知道他们平时做不做内销,到时候电话装好了,你一个个的都去联系一遍吧。”

老杨看着名片上的厂商名字,有点惊喜:“有些可都是挺有名的厂子!我都只听过名字,行,我到时候都来联系一遍。”

柳市所在的省并不算是纺织大省。而出于成本的考虑,他的厂家大多数都位于省内,方便来往和运输。有一些业内有名的纺织大厂,他都没有去过,但现在在宋锦给的这堆名片里却看到了联系电话。

采购嘛,能有个联系电话,事情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老杨很欣喜,顺便提出自己的意见:“咱们去年卖的帽子,听上去还挺多的,但其实和外面那些正儿八经的厂家比起来,量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他举了一个例子——不是做帽子的,这边专门做帽子的目前只有他们一家——是一家做衬衫的厂,同样只是乡镇企业,但一年的出货量都有将近二十万件。

“但这样势必要有自己的固定车间,才可以做到。”宋锦皱眉思索道,“而这也会带来成本的急剧上升。”

“我不是咱们现在这种模式有问题哈。现在的模式其实挺好的,灵活、成本小。”老杨谨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产能不够集中,过于依赖时节。假如正好接到一个大订单,撞上了农忙,那就很难搞。而且站在我采购的立场,只有量大,我和原料商这边才有更大的议价空间。现在很多厂家其实为了生存,也开始注重内销了。如果我们的需求大,一些外销的面料,我完全可以拿到更大的量,甚至还可以定制。”

宋锦对严如玉道:“老杨说的,是对的。”

严如玉也点头,她们都知道他说得对。去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拿的布料都是外销剩下的,就那么几匹,做了之后根本补不到货。不然,销量应该还能高上不少。

“当然,我也不是说现在立刻就要建厂。”老杨笑了笑,“也不能一口就吃成个胖子,小心撑死。”

“不错,所以这个也要作为未来的方向。”严如玉颔首。

她们大费周章的开家公司,并不只是想和去年一样,卖个一万顶帽子就觉得足够。要这样的话,和去年那样运作不就行了嘛,何必搞这么大的阵仗?

还有一个关键——

“咱们现在这个时代,你要是不进步,停留在原地,可能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去。”宋锦略有些焦灼感,是那种感觉自己处于浪潮之中的紧张,“所以,最大的关键其实是订单!”

只有订单多了,他们才有本钱去做下一步,再计划下下步。

她向他们分析现在的销售形势:“陵水市的批发市场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稳定的客源,当然不能丢,后续还需要继续去拓展新的客户。但如果一直把范围局限在那儿的话,那短时间之内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扩张。”

老杨对这些也比较清楚,赞同道:“不错,而且,我想提醒一下你们的是,现在百货商店和供销社才是销售的大头。”他补上一句,“最起码这一两年内都会是。”

“大的百货商店,我们目前可能还搞不定。小的那些我可以去尝试一下。”宋锦沉吟道,她抬起头,“两位,其实,只要有足够的竞争力,我们完全可以把货卖到广州去!”

十三行每天的出货量,她是见识过的。所以当她脑子里闪过这个念头的时候,她都觉得自己浑身的血液在沸腾。

是渴望!是兴奋!

老杨和严如玉对望一眼,又把目光转回了宋锦身上,意图昭然若揭。

宋锦:……

她苦笑:“我一个人可搞不定这些,我们得再招个业务员。”

招一个优秀的业务员可不是一两日就能搞定的事情。宋锦花了两天的时间待在县城和严如玉还有老杨做今年度的工作计划,第三天才返回市里面。

而市里面,有一个不好的消息在等待着她。

在带着宋永丰和吴枝花去医院拿结果的时候,医生告诉她:“在你妈的大肠末端发现了一个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