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第2/4页)

车间主任笑呵呵的,“既然你是我们小乔同志的朋友,那价格肯定不会亏待你。这些缝纫机,能用,但成色也算不上太好,你如果都要的话,算你们三十块钱一台,你看怎么样?”

我看可太行了!

宋锦很努力才没笑出声,“行,就按您说的办,我都要!”

现在市面上一台缝纫机的价格大概是一百二十块上下,原本她预估五十块左右可以买到这批二手的,没想到现在居然以三十块钱的价格就拿下了!即使是旧一点,那也很划算了!

乔安平就笑,他显然和车间主任挺熟,“李主任,宋同志把这些都给包圆了,解决了你们一个包袱,还给你们腾出了这么一间仓库,你好歹给人家派个车运回去不是?”

“应该的,应该的。”李主任摸了摸自己的头,朝旁边吼了一句:“小刘,叫几个人来帮忙,把这些都给搬到车上去。”

二十台缝纫机也不多,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会儿功夫就搬好了。制衣厂有自己的运货车,是一辆小卡车,装这些缝纫机绰绰有余。

宋锦插不上手,就在旁边看着,一边对乔安平笑道:“小乔同志,看来你的面子还是挺管用的嘛。”

“哪里,哪里。”乔安平推了推眼镜,有点不好意思,“之前帮过他们一点小忙。”

她看了看制衣厂的厂房,里面来自于国外的新设备已经都安装上了,略有点羡慕:“也不知道我们有没有用上国外机器的一天。”

“放心吧,肯定有。”乔安平想到了什么,轻轻哼了一声,“而且,你以为国外的设备就是好的吗?其实很多工厂也都是买到的国外淘汰下来的东西。新的设备他们根本就不卖给我们!还有的人看到是国外生产的就觉得好,盲目引进,但买回来之后发现动力问题解决不了,几百万的东西最后就放在仓库里积灰!连包装箱都没有打开!这是对国家资产的严重浪费!”

乔安平提到工作中遇到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就一肚子火。

宋锦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他,一时之间有些新奇,但又被他说的给震惊住,“他们买之前都不调查一下的吗?”

乔安平摇头,语气有点冷:“用的不是自己的钱,自然不心疼。”

宋锦叹了口气,安慰他:“别气,这只是一时的,等到国家发展起来,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以用上自己国家造的机器为荣的。”

她相信,不管有多久,这一天总会到来!

……

南郊制衣厂的卡车轰隆隆的往县里开,严如玉和老杨接到消息早就在公司等着,看着从卡车上搬下来的一台台缝纫机,嘴巴就没合拢过。

他们把缝纫机先塞到了旁边用来做仓库的空房间里。

“我已经看好场地了,我们现在没那么多人,暂时还不需要多大。”严如玉找了好几天,最后发现灯下黑,“就在一楼。一楼原本不是国营商店的仓库吗?他们现在用自己的楼,搬走了之后这边就空着了。等工人一到位,我们就可以搬进去。”

“工人招得怎么样了?”

严如玉嘿嘿一笑。

……

朱嫂子这几天有点愁。

在严如玉之前给每个工人都加了两毛后,她这边每天来领任务的人要比之前多上了一些。但没想到,后来那边看她们加价了,又把价格给往上加了一毛。

于是,人又哗啦啦的往那边去了。

她去县城找严如玉,小严很爽快:“那我们再加一毛。”

人又哗啦啦的回来了。

过了两天,那边一看势头不对,直接又加了两毛。到这个时候,她们从头到尾已经把工钱整整的往上加了五毛钱。朱嫂子卖力的宣传,自己这边稳定,从不拖欠工钱。但那边其实也不拖欠工钱,而且这年头,大家都觉得到了自己口袋里的才是最实际的,所以除了在她这边做习惯了的一些人之外,其他的人还是呼啦啦的又跑到了对家那儿。

朱嫂子没得办法,只能又去找严如玉。

没想到,这次小严却不打算往上加钱了,反倒是笑吟吟的和她说:“这当然不可能一直没有上限的往上加呀。不过,朱嫂子,我们公司最近有一项新的计划。”

她凑过去,小声的对朱嫂子说了起来。

朱嫂子眼睛越听越亮。

第二天的时候,朱嫂子照常在早上七点的时候就开了门。巧得很的是,梅主任的小姑子张兰兰其实就住在她们斜对面——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围观了几个月朱嫂子每天召集人发任务的时候,他们夫妻俩才眼热起来。

朱嫂子开门的时候,张兰兰也开了门,看到她之后就笑着打趣:“朱嫂子,你今天不会又往上加钱吧?别加了,再加我们可顶不住了。这样不是挺好的吗?你这儿也有人来,我这儿也有人来。”

朱嫂子喜气洋洋的:“不加了,这次我们不加了。”

张兰兰一愣,还有点不敢相信:“真不加了?”

“真不加了。”朱嫂子斩钉截铁的道。

“哟,想开了?”张兰兰喜道,“我就说嘛,他们就卖卖那些个体户,能撑多久啊?我们这边可都是国营商店的订单,柳市的百货公司都在我们谈呢。朱嫂子,我说你呀,要不就来我这儿干得了,每顶帽子多了两毛钱呢,一天加起来也不少,是不?”

朱嫂子一向和她不算对付,要往常听她这么显摆,早就呸一口在地上了,但今天却是乐呵呵的,“我呀,就不去你那儿了,这儿做得挺好的。劳烦你惦记。”

张兰兰见她不搭话,轻哼一声转了回去。

最近她可得意,靠着自己嫂子的东风,搭上了发财的快车。她心想,以往大家都在说,这桂花潭村的宋锦有多厉害多厉害,离了婚之后不仅没有消沉,反倒越过越好,不仅自个儿发了财,还让他们也有了一份额外的收入。说起来的时候,都是佩服还有一点点感激。她就不服!现在自己也做了起来,就发现,呵呵,也就那样嘛,这不挺简单的?

张兰兰想到即将要到自家钱包里的货款,心里一片火热。她暗自规划着,听说这宋锦有很多客户都是来自于陵水,她下次也得去陵水转一转。

到了九点的时候,已经逐渐的有人过来领任务拿布拿针线了。从去年年底那一阵开始,这几乎已经成了闲在家的大樟树村妇女姑娘们的固定习惯。只不过今年从一家变成了两家。还有一部分人会先问问看,今天的工钱涨了没,再看看哪家的工钱高再去哪家。

“别看了,我问了朱嫂子,她们不涨工钱了。”张兰兰笑骂道,“你们真是想太多,怎么可能一直涨?”

一屋子的婶姨就笑:“这我们肯定是盼着涨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