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要发达的太史局(第2/3页)

随后问了苏颂:“老大人,你手上可有铜钱?”

苏颂摸不着头脑的摇摇头,他多显赫的身份,还用身上放钱?

没办法,李逵兜里也没有。铜钱这玩意太小,放在兜里早晚会蹦出来,再说了,一文两文的也买不了什么东西。

好在阮小二身上有,这家伙喜欢将所有的家当都藏在身上,如同是个逃难的难民,随时随地都能跑,还不会落下所有的家当。

头发丝绑上了铜钱,李逵找了棵树的叉子,系上头发丝之后,开始了他的表演。

其实也不算是表演,只是李逵将头发丝下的铜钱用一个很小的幅度,摆动起来,然后铜钱就一直摆动着,耗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停下的迹象。别人都像是看傻子一样看着三个人,随即在皇城内传出小道消息,李逵疯了。

苏颂疯了。

韩公廉也疯了。

三人在树底下看铜钱玩。

可随着三人瞩目的时间越长,原本不耐烦的韩公廉却感觉到了不同。苏颂频频点头,嘴角露笑。想要精准记录时间,擒纵器是无法绕过去的关键。惊鹿原理没办法用,那么就用钟摆原理。

差不多有一刻左右的时间,韩公廉悟了,就连苏颂都觉得滴漏这种玩意,早就该淘汰了。费时费力不说,还占地方。用一个钟摆就能解决问题,为何早没有想到?

“直秘大才,韩某领教。”说完,韩公廉一揖到底,表示彻底信服了李逵。掌管太史局这样衙门的人,都是心高气傲的技术男,道德文章写的再好,也不能入他们的法眼。唯一能够折服他们的只有是技术,比他们更为高超的技术。

作为惊鹿理论的高级版本,钟摆作为钟表的擒纵器,需要验证的时间。

至于说这时代的制造水平,根本就不是问题。

苏颂和韩公廉都是技术男,大宋别人听不懂的技术,在他们根本就不是问题。

李逵这才开口道:“不过如何设置钟摆,如何让其摆动可控制,但李逵有言在先,不要让摆动超过圆的十二等分,超过之后,钟摆就不可控了。但具体多少,还需要韩公廉自己去摸索。”

苏颂激动道:“贤侄,没想到此物可如此简单。如此一来,我们这模具的制作就大大加快了,少不了三个月说不定就能初见端倪。”

“两位大人,工匠们只要掌握了制作钟的办法,熟练度就上来了,且青铜件不需要经常维护,咱们为何不多做一件模型,给陛下送去?”

韩公廉豁然开朗,但他一直属于被打压的一挂,有点好东西,就准备送人。

在皇城内,最理想的送礼对象就是皇帝了。

可李逵琢磨着有点不对劲,给皇帝送钟,你咋想的?

他琢磨着先给户部做一个落地钟,就大宋的能工巧匠们,只要解决了齿轮的问题,其他的技术还是难题吗?

他对韩公廉道:“韩兄,且不忙。给陛下的献礼,不能出纰漏。不如先给户部送一座,他们管着钱,要是能尽快拿来朝廷的拨款,也好大干一场。说不定,这将来还是一门大生意。”

“生意?”

韩公廉有点傻眼,座钟的模型还能成为生意?

但苏颂已经听明白了,颔首道:“公廉,你就听人杰的,准没错。”

李逵最后嘱咐道:“苏大人,韩兄,我就一个要求,零件尽量减少,简单,实用,在保证座钟的精准的同时,尽量降低制造成本。”

“李直秘,你真想卖啊!”韩公廉傻眼了,他原本以为李逵不过是来镀金的,没想到是皇帝派来领导太史局来致富的,这……总感觉太史局要发达了的样子。

韩公廉拍着胸脯道:“还请李直秘放心,老韩别的没本事,设计精简一座走时钟,还是可以办到的。还请大人给此法命名。”

“不如叫李氏摆臂?”苏颂在边上提议道。这完全是要给李逵扬名。

李逵哪敢答应,选了个本来的名字,道:“就叫钟摆!”

“钟摆好,钟摆形象。”韩公廉赞美道,丝毫没有他作为技术男的尊严已经崩塌了。

“要是此事成了,本官给你在陛下那里请功!”李逵大包大揽道,在他看来,时钟绝对是这个时代所有有钱人都无法绕过去的奢侈品。要是能将价格打压下去,乡下地主,普通城市中产或许也会为一座能够精准记录时间的机器而疯狂。

而对李逵来说,这也意义非凡。

因为技术的进步,总是需要跨时代的工业品。

“谢大人栽培!”韩公廉喜色难以掩饰道。

反倒是在旁的苏颂对李逵的表现若有所思,似乎很满意,更又像是给政敌使绊子的得意。

原以为李逵在商场顺风顺水,甚至还弄出了雪花盐这等吸金巨兽。但太史局都是些固执的技术人才,性格没有文官圆滑,底蕴没有武将深厚。李逵一个读书人,恐怕要在这地方走麦城。没想到,李逵仅仅是提出个建议和设想,就将困扰了太史局多年的技术难题给破解了。

李逵用一个小技术,就改变了太史局对李逵这位直秘的看法。原先,就连韩公廉都认为李逵是外行领导内行,属于太史局上头派来捞功劳的新贵。

当然李逵的这个新贵是打引号的,他似乎是被引导者一步步和太史局绑在了一起。虽说,建造钟楼是他提议的,但一个直秘而已的小官,还能改变皇城的布局不成?

要没有大佬们的推动,李逵根本就不可能如愿。

而推动的原因也很简单,李逵能文能武,文就不说了,苏轼教导出来的人,差也差不到哪儿去。殿试探花虽有侥幸的成分,但他圣眷正隆,皇帝的心思不能不考虑。

关键是,怎么安排李逵的官职,才是大佬们最为纠结的问题。李逵很有想法,他要是做亲民官,很容易做出政绩。而且善于商业,一旦让李逵出名,就是另一个王安石。这样的后果,就连章惇都会担心。更何况,李清臣等人对李逵也很不放心。

因为李逵身上还有另外一个烙印,帝党。

他不属于变法派,也不属于保守派。李逵完全是皇帝提拔起来的新人,红人。

一旦李逵做出了政绩,皇帝会迫不及待的提拔李逵。

给四京的通判,这合乎规矩,但却很容易让李逵在几年内就窜上来,成为朝堂高官。李逵打仗的水平不知道,但他武功高强,很容易获得将门的好感。安排去边塞,也让人担心他趁机捞取功劳。而太史局这个破落户,论体量,微末的前程而已,只要能让李逵在太史局折腾三年,也不至于让他因为军政功劳大,而快速提拔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