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临时建筑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在这个部族联盟迁移到萨德原地的第十六天,也就是云深说出某句断言的第十五天夜晚,自北而下的寒潮终于席卷而至。

风声持续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的清晨来到的时候,彤云已经密布了天空,干冷的大风从土地的这一头吹过那一头,凛冽如刀。有经验的老人裹着柔软厚实的珊瑚绒袍子,对准备开始这一天的各种劳动的族人念叨着初雪恐怕就是这两天了。

“这是当然的,术师不是已经说过了么?”有人说。

虽然气压计的表现已经提前预告了冷空气的来到,但天气的变化居然和云深当初的“预言”一致,连他本人都感到有些意外。私心来说,他是希望这场雪来得再迟一点的,初雪如约而至让他在整个群体中的威信再度提高,不过这种效果他已经完全不需要了。

骤降至0-3°的气温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捱的,云深从地球那边调运过来的大批珊瑚绒布料经过塔山族妇女的裁剪,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无袖短打作为工作服很受欢迎。不过当身边环绕着毫不在意地把手臂和半个肩膀坦露在外的遗族男性,已经扛不住而穿上棉衣的云深行走在各个工地间的时候,原本就引人注目的他变得醒目。察觉到人们关心的视线,在很多地方大而化之的云深在最初的时候也感到有些窘迫,不过被看多了他也就习惯了,毕竟体质这类差距确实是技术也无法改变的。

同时进行的数个工程中,除了炼铁熔炉的建设尤其受到云深关注之外,集体宿舍的进展也很快。

土木工程在规划的时候看起来是很复杂,一叠图纸拿出来,能让人看到眼睛疼。但只要分工明确,统筹恰当,即使是没有学习过相关技能的普通人,也能通过合作达到很高的效率。而在有些单纯人力难以应对的地方,机械可以取代工匠的作用。

因应现实的需要,云深对伐木场的车床进行了几次改良,在增加了许多零件之后,水力车床已经变得颇为复杂,也不再仅仅用于片开木材或者刨光板面这样单纯的工作。生铁炉子完成了,原先的车床床身也从木板换成了铸铁,厚重的兽皮切割成块后缝合成皮带,经由木滚轮的传动将木材流水般送向安装了卡盘和多种刀具的车床,负责控制车床的人只要扳开开关,将高速转动的刀具推到指定位置,就能将它们相当快速地加工成符合需求的板材。

流水线的效率是最熟练的木匠也无法达到的。堆积成山的板材没有放在露天晾干,经过简单的尺寸验收,它们都被送到了已经林立了150根立柱的集体宿舍工地上。粗壮的地梁和高大的立柱榫接起来,除了立柱基部的硬化,地梁部分都以半埋入地下的石料分段承托,100个遗族精壮男子只工作了一天,就把第一层的地梁结构安装完毕。

立柱的地面高度有6.5米,为了安装第二层的横梁,现场临时安装了一座滑轮吊车,虽然看起来颇为简陋,但云深设计的这架吊车不仅能把沉重的木梁吊上数米高的空中,还能应对需要,由人力推动来改变吊臂的方向。在砰砰砰的大锤敲击声中,数百根来自地球的无缝钢管也运至工地,在范天澜的指挥下,人们用套件将这些两头刻有螺纹的钢管连接起来,照着云深的设计图以一种相当复杂的结构固定在方格形状的地梁上。

在那些麻烦的金属管道铺设完毕之后,另一批工人搬来还散发着新鲜木质香气的板材,将它们一块块地铺装在嵌入栅栏状木条的地梁上。

在材料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虽然1300多平米占地面积的规模看起来颇为庞大,但本质还是工程板房的临时集体宿舍建造速度是很快的。尤其是为了日后拆卸方便,板材没有用钉子和木隼固定在地梁上,人们只需要把一块块的长方形木板在方格状的底座上沿着下凹线排列好,然后用硅藻土填补空隙就算完成了,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技术要求的工作。但在120个人的合力劳作下,第一层只花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地板的铺装。

接着是墙板的安装。上下相对的横梁上早已开有凹槽,3米长度的墙板只要上下楔进去,推动它们拼合起来,外墙用两两相交的木条完成x形的稳固结构,然后用硅藻土涂抹厚厚的一层。内部的隔间结构也是同理,只是不需要涂抹土层而已。

为了完成这栋云深眼中的简易房,在降温之前就结束了捕鱼任务的塔克拉和从伐木场过来的韩德拼合成了一个工程大队,两位族长在首次合作中都表现出了与其地位相符的成人气度(也许对塔克拉来说更重要的是有范天澜这个总监工的弹压)。从一开始的不知从何下手到后来的恍然大悟,总计600人的建设大队花了6天时间,总算建成了这栋对大多数人来说堪称豪华别墅的木制集体宿舍的上下两层。虽然还有半层还未完成,屋顶所需的陶瓦也没出窑,甚至刷上去的外墙硅藻土壁也没有完全干燥,不过要入住却没有太大的问题了。

初雪只下了一天半就结束了,薄薄的一层白雪早已在忙碌的人们脚下变成了冰冷的泥泞。踩着潮湿的地面,入骨的寒意从人们的脚底直传而上,在雪化的时候,站久了手脚都会发痛,但正在空地上排队的人们脸上却是兴奋到有些飘渺的表情。虽然这栋乳黄色外墙的建筑是在所有人的眼前建造起来的,构成它的材料也是由无数人力准备完成的,但也许是被那种跟春季植物生长一样迅猛的建成速度惊吓到了,即使昨晚已经被各队队长和组长通知过了今天移居的事,大多数人还是有种身处梦境的恍惚感。

参加了小夜班学习的少年少女们拿着写有数字的纸牌在集合起来的队伍中跑来跑去,他们是领队,负责把自己名下的队伍在被唱名的时候带到已经分配好的宿舍中。20天之前似乎也有类似的场景,那时候茫然地等待着术师安排的人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只不过过了20天,他们的生活居然会是眼下这种模样。

作为伤员中恢复得最快的人之一,闻风在能自由活动之后就向南山要求加入劳动,不过他的工作是跟泥水打交道,把粘土通过一种基座变成一段段的粗大管子。这栋“集体宿舍”的建造工地就在他每天午休和收工的必经之路上,每次经过时,他都亲眼见证着这栋建筑的进展。见识到这种飞速进程已经让人很难淡定,当他真正走进来,抚摸着光滑的木板墙壁,看着悬挂在各条走道上的宿舍结构示意图,仰视着那些复杂的跃层结构和错落分布的巨大窗户的时候,闻风再次由衷地对那位黑发的术师感到了敬服。

用木板隔起来的单间宿舍其实不怎么宽裕,除了有孩子的家庭可以居住在小房间里之外,其他人多数还是要8到10个人分享一个较大的空间。但是跟大通铺的帐篷比起来,这种类似一元公寓的空间已经算得上高大宽敞。只是内部结构实在复杂,从外墙来看只有两层,但用木梯连接的跃层结构却在6米的高度中做出了4层总计19个平面的楼层,不仅空间在视觉上显得更为开阔高挑,密密麻麻的格子间也产生了一种不规则中的规则美感,采光当然更为便利。当然,这种结构也把撂下大话说要接手这个任务的塔克拉折磨得简直要吐血。他能和韩德合作得如此默契,至少有一个原因是两者在这个工程中受的苦都一样,同为难友当然很容易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