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小丑居然是自己(三章合……(第4/5页)

她更想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过日子。

严凛深深的看了她一眼,她有着年纪不符的通透和睿智。

他一时冲动, “其实,于晶晶做的那些事情,包括举报你,都在你的预料中,不对,应该说,是你一手推动的,现在的结果也是你精心筹划来的。但于晶晶人人喊打,而你成了人人同情的弱者,完美。”

第一次见到她,就知道她心思深不可测,跟于晶晶的交锋,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刺激对方拿捏的恰到好处。

宁嫣有些意外,他不像是多管闲事的人, “朋友,看破不说破,是基本的礼仪。”

她像一个谜团,让严凛第一次对一个女孩子有了好奇心,“你就不怕我说出去?”

宁嫣玩味的笑了笑,“说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是于晶晶的选择,不是吗?我没有害人,只是顺势而为。”

如果于晶晶是个好人,她纵有百般的手段,也不可能逼迫她去做坏事。

严凛都有点同情于晶晶了,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有多可怕。

“我很好奇,你居然没有以牙还牙,将于晶晶也弄去农村插队,你完全有这个能力。”

宁嫣淡淡一笑,“如今的她众叛亲离,社会性死亡,她留在城里连口饱饭都吃不上,被人指指点点,歧视排挤,苦日子还在后面呢,去了农村反而是一种解脱。”

心灵的折磨比**的折磨更难熬,现在的于晶晶还不懂。

“再说了,我在世人眼里是一个暴躁没脑子却没有坏心的可怜小姑娘,多好啊。”

就冲着这件事,宁家人永远不会原谅于晶晶,包括杨柳,包括还没有见过面的宁瀚海。

只要一想到她在农村吃苦受罪,他们只会越恨于晶晶。

但若是于晶晶因为她去了农村,这股恨意就没有了,时间长了还会心软,人性就是这么复杂。

为了将来考虑,于晶晶还是留在城里吧,反正也享不了福。

她做事向来喜欢一箭几雕,走一步看十步。

严凛:……

“祝你此去一帆风顺,心想事成。”

“谢谢。”

再漫长的路程总有终点。

下了火车又转公交车,兜兜转转了半天,送走了好几个同伴。

当宁嫣到达永宁公社时,身边只剩下戴志伟,其他都是陆续加入进来的,来自五湖四海,口音各异。

但相同的是,都是风尘仆仆,满脸风霜。

大家都聚在一起等,等着各大队的人来接收他们。

天气炎热,大家都心浮气燥,“还要等多久?都等二个多小时,我都快饿晕过去了。”

“太热了,我浑身难受,好想洗个澡。”

“再坚持一下,到了大队就好了。”

宁嫣几天没洗澡没洗头,感觉自己都成了隔夜的馊饭,就不掺和进去了,找了个树荫安静的坐着。

她翻出水壶喝了两口,又将毛巾打湿,简单的擦了擦脸和脖子,将头发束起,整个人都舒服多了。

戴志伟坐了过来,他是个挺热心的人,一路上都在安抚大家的情绪。

“你去勤丰大队,我去红光大队,以后常保持联系,有事来找我,别跟我客气。”

宁嫣对他的印象不错,“好。”

戴志伟一直很关注她,她是个很特别的女生,永远淡定,有一种沉静如水的气质。

就算到了陌生的地方,也不见一丝怯色。

“你……害怕彷徨吗?”

宁嫣抬头看了他一眼,他在不安?“每个人都有彷徨害怕的时候,但,再艰难的路也得自己走。”

戴志伟忍不住感慨,“你年纪最小,但最淡定,我有时挺羡慕你这份豁达。”

突突突的声音响起,大家不约而同的看过去。

是一辆老式拖拉机,摇摇晃晃的开过来,很快,就在众人面前停下来。

开拖拉机的男人皮肤黝黑,浓眉大眼,岁月的风霜全写在脸上,是个地道的老农民。

他主动介绍,是勤丰大队的大队长宁春华。

一听这话,安排去勤丰大队的知青们纷纷围过来,七嘴八舌的搭话。

有问好的,有拉关系的,也有抱怨的,什么人都有。

“怎么才来?我们等好久了。”

“让我们坐这个破破烂烂的拖拉机,安全吗?”

其实,宁春华对这些知青不感冒,文文弱弱,干不了重活,还太娇气,心思也多,不好管理。

但这是上面安排的,他也没办法。

他也不惯着这些人,板着脸道,“要是不想坐拖拉机,那就自己走路过去,走个三个小时就到了。”

知青们面面相视,开什么玩笑,三小时啊,会跑断腿的。

“我坐。”

宁春华从公社领导手里拿过名单,认真数了数,一共六个人,三男三女。

“我来点名,叶晨。”

“到。”

“康小敏。”

“到。”

……

宁春华看着最后一个名字,咦,这么巧,“宁嫣。”

宁嫣从树荫下走出来,清脆的应了一声,“到。”

宁春华见她长的白嫩讨喜,忍不住多说了一句,“你也姓宁?挺巧的,我们五百年前还是本家。”

宁嫣打量了他几眼,露出甜甜的笑容,“大队长,我是宁瀚海的女儿。”

她记得那本传记里说过,宁瀚海五岁丧父,由寡母拉扯抚养,全靠村里人帮衬着长大。

宁瀚海从小聪慧过人,展现了出色的读书天赋,被视为村里的骄傲。

他十五岁丧母,之后的学费还是村里凑的,算是真正的寒门贵子。

换句话说,老家民风淳朴,有感情基础,这也是宁嫣选择这个地方的原因。

宁春华惊喜万分,“什么?阿海的女儿?”

看的出来,他是真的欢喜,宁嫣暗暗松了一口气,一颗悬在空中的心落到实处。

她笑眯眯的点头,拿出照片递过去,“你看。”

宁春华看着照片里熟悉的面容,不禁乐了,“是阿海,哎呀,他的女儿都这么大了,好,太好了。”

“我和阿海是堂兄弟,你应该叫我大堂伯。”

宁嫣清脆的叫了一声,“大堂伯。”

“诶。”宁春华高高兴兴的应了,“对了,你也是知青?怎么会来这里?”

宁嫣满脸的欢喜,“我爸一直惦记着老家,但实在是抽不出时间,这不,让我回老家插队,就当是圆了他的梦,大堂伯,我会努力干活的。”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她没有说出实情。

“阿海重情重义,他的孩子自然也是好的。”宁春华感慨万千,“好孩子,这也是你的老家,也是你的根,回来不会让你受了委屈。”

宁瀚海大学毕业工作后,就经常寄东西回来,村里有人向他写信求助,他能办到的绝无二话,极为爽快。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扎紧裤腰带将省下来的口粮寄回来,还想尽办法帮村里搜罗粮食,村里才没有出现饿死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