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敬国公姬则(第4/5页)

若非萧评不想入政事堂,否则早就进了。

萧评就是想用行动证明给他们看,大昌王爷只愿造福百姓,不想与天下士子争权夺位。

一个京兆府尹他当了这些年,守住大昌门户,京畿重地,事情办得漂亮,亦无心让人夸赞于他,升他的官。

他在其位,他会尽所能的将事情做得更好,让大昌更好。

“怎么?你想让我入政事堂?”姬则想得入神,她这不作声,落在萧评眼里,萧评有些拿不准。

“明王想做什么都由明王做主。不过,我将来定是要进政事堂的。”姬则并不觉得萧评无意为相有何不可。但她十分明确,她将来一定会入政事堂,她要成为女相。

“好。”萧评只一个好字。

姬则眨了眨眼睛问:“我若是当真进了政事堂,明王不曾为相,会不会不喜于旁人的流言蜚语。”

萧评理所当然地答来,“你何时见我畏惧旁人的流言蜚语。”

从来他都不是为了别人而活,恰恰相反,他一直都为自己而活着。

只做他喜欢,他认为对的事,旁人喜或是不喜于他,都无干系。

“明王好生豁达。”萧评所言不虚,至少到现在为止,萧评从来没有为流言蜚语而动容过。

“那,为何当初明王答应娶我?”这个问题,饶是当初被伤透了心,又是走投无路,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萧评身上的姬则,从未想过萧评当真会答应。

萧评被问得一愣,终是不确定地问:“你要知道为什么?”

姬则颔首,“想知道的。明王不是心软的人,可却点头答应下这门亲事,当初明王答应时,我亦觉不可思议。”

萧评端详着姬则,“或许是因为,我确实一时心软,又觉得娶你有利。”

“心软了吗?”有利,姬则为让萧评娶她时,利害早已道明,她一直都觉得利令萧评为所动。现在看来,不全是。

“心软了。”萧评颔首,那一夜的姬则伤心得似是萧评若不答应娶她,她这一生自该就此终结。

死,有多少人想活着,萧评一直难过的是,他救不了最想救的那个人。

而现在,有一个和她一样年纪的女郎,走投无路地站在他的面前,求他给她活下去的希望。那一刻,萧评的心确实是软了。他不想要姬则死。

然后,他们定了亲,她嫁了他。

两个彼此都知道彼此心中都有其他人的人,客气地相处,却也会相互温暖对方,帮助对方。

一点一滴的相处,慢慢的,就连萧评亦不知从何时起,心里有了姬则。

“若是我现在与明王再请,想要个孩子呢?”姬则露出了笑容,心软,一个不心软的人对她心软,有了第一次的心软,便会有无数次,她懂得这其中的含义。而她,甚喜。

萧评眼孔微微放大,似是如何也想不到姬则竟然提出这样的要求。

“明王不愿意吗?”姬则看萧评这动作,侧过头既是无奈,又是遗憾地再问。

“这话不该由你说出。”萧评说的实在话,当年姬则求他娶她,这也就算了,现在他们两人成了夫妻,有些事自该水到渠成,那更该由他说才是。

姬则靠近萧评,拉住萧评的手,“难道在明王看来,我这番要求是不知羞.耻,离经叛道?”

萧评拧紧眉头道:“并非此意。只是,我也想主动一回。”

放姬则离开,是萧评怕他太急,想给姬则一些时间,也让姬则想清楚,她心里是否放下贺遂。

心里有过人的萧评知道,若是心里一直放不下一个人,却又同旁人在一起,一颗心分成两半,对谁都不公平。

萧评连对逝去的人,为她报了仇,那才算是放下,姬则心里的那个人是贺遂,萧评亦曾想过,杀了贺遂或许就能了结一切,最终,他还是选择什么都不做。

既是因为贺遂并无错,也是因为,他就算再恨,亦做不到滥杀。

内心挣扎这些年,在听到姬则竟然同贺遂他们夫妻一道回来时,更是化成了浓浓的醋意。

“将来的日子还长着,明王有的是主动的机会。明王能放我去梁州,我心中十分感激明王。但也是因为明王让我走这一趟,有些事我才真正放下。明王,谢谢你。”姬则握住萧评的手,有些话不必说得太过明白,彼此却已然明了对方所指。

萧评有些意外,姬则道:“明王往后可不要随便动怒。”

这番指责萧评并不受,而是反问:“我动怒不好吗?”

姬则想了想终是道:“好,也不好。毕竟明王动怒,证明明王心中有我;可是明王动怒,让人害怕。”

说到这里拧紧了眉头,姬则决定抛开不理,“当日我与明王所请,殿下都还记得?”

所指的当日,便是当初萧评答应娶姬则时,姬则提出的种种条件。

“有求于人的国公,也唯有你能说得出那般理直气壮的条件。”萧评怎么可能忘得了。

“明王不曾想过不认账,这就很好,我放心了。”姬则露出笑容,诚如萧评所言,纵然当初她确实是有求于人,不代表她就不能提条件。

比如她和萧评说过,就算嫁给他,她依然是姬则,是一个永远不会安居于内宅的女子。

当然,姬则提出的要求最重要的还在后头。

“我与明王之子,须得有一人随我姓,承我姬氏之爵。”

姬则思虑周密,亦是先礼后兵。姬氏,彼时她尚不确定究竟以后大昌会怎么样,但不妨碍她为自己争取。

由她拼了性命生下来的孩子,她想要这个孩子承她姬氏之爵,谁敢说不,翻脸。

“故,明王殿下是想等着胡子发白,我也垂垂老矣,这才打算给我一个孩子?”姬则方才已然问过了,可是有人纠结于其他。无奈之下,姬则只好提起旧事,同时也让萧评切不可一托再拖。

萧评眼中闪过一道精光,“国公想好了。”

“自然。”她的身体已然长成,趁着休沐,将该办的事办好,早日完成这件人生大事,她便可后顾无忧,一心系于国家,有何不可?

萧评显得有些无奈,但亦无法拒绝。

敬国公姬则,前朝大兴公主,后随于大昌高祖之女,亦太女萧宁,承大兴姬氏之爵,聪慧稳重,后为尚书右仆射,辅佐尚书统领六部,名列太宗女帝女相首位,其一身正气,心怀天下,虽为明王妃,然后世多称其为敬国公。

敬国公与明王共育三子一女,长子承明王爵,次女以承敬国公爵。

后世论起敬国公,皆赞其大义,若无敬国公姬则,或许太女萧宁承嗣承爵的路,会走得更难。

敬国公主为相三十年,辅佐太宗,共普君明臣贤之佳话,姬氏有她而不绝,继任之女国公,效仿其母,不负敬之一字,为人公正,且以为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