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第2/2页)

纪墨从王子楚那里学习的时候没个系统,教授的时候却有板有眼,从一景一物如何处理,到明暗层次如何凸显,明明纸面平平,却要画出层峦叠嶂,一波三折,就要看那景物的布置安排。

而意境之上,则是全凭自悟。

如此十载,画道已固,纪家因此声名鹊起,纪墨也得以画出大量的画作磨炼笔力。

意境小成,似有波澜暗生,能于人心稍驻,让人看到画之后不再局限于画作本身呈现的景物依凭,而能从中感受到作画人之心,此景凸显此情,此情可遥递,与观者同感。

然此效果不浓,需细心感受才能得其中一二,饶是如此,也被人称赞,无他,王子楚的画作好是好,不能久看,看得久了,为此抑郁自残自杀之人不在少数,更有躁郁之症,狂躁若疯,全是因画而起,愈发有几分玄妙。

古人易迷信,风有风神,水有水神,如此画作,怎能无神。

那效果凸显之后,不过一两年间,王子楚的画作便已然封神,并把此世画道推到一个很高的台阶上,几十年都恐无人能够超越。

玄阳先生只是远去,并未死去,纪家借着王子楚的画作炒作的时候,他曾来信质问,谴责纪墨不遵承诺,轻易把画作示人。

纪墨只回一句“人死若灰,无有残留,先生甘心否?我师之才,当世所共知,至于生死,谁人又知此非天定?”

已做说明,还敢看。敢看,即默认敢死,如此,死了又怪谁?

玄阳先生没有为此回来报复,只在几年后听得王子楚名声遍传,又回了一信,只两字“不悔”。

是不后悔那等酷烈的报复手段,逼着人去面对残酷的现实,还是询问纪墨是否不悔此种结果?古代的文字没有标点符号,意思真是相差极大啊!

纪墨回了一幅画,淼淼江水,烟波浩渺,无人无船,这一条长河,来去不与人停,既如此,何必悔呢?

不知这层意思是否已经明了,此后,再未见玄阳先生消息,也不知他是否已经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