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第2/2页)

木制品是很容易被时光腐蚀的,多数也没什么修复的必要,比起修复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不如重新买个新的来用,而且除了一些特殊的木料和制作工艺之外,大部分的木制品价值还是不高的。

初学修复,以木制品来上手,一来容易,二来便宜,其中自也有要点方法,要区分对待,如干裂变色等问题的处理,就是木制品修复经常要面对的,其次就是缺损了。

纪墨手上拿到的是一个木梳,木梳在三分之二处断开,已经找不到那断掉的三分之一了,剩下一个因时日久了而摩挲有光的茬口。

茬口最初肯定不会光滑,但原主爱物,竟是不舍丢弃,继续使用,天长日久,便如盘玩一般形成了自有的光泽,这样的物件,修复起来的难度不在于找出合适的木料雕刻补全,而在于如何让两处合并之后看不出曾经断过,或者说有一者为后补之“假”。

莫秉中修复物件是这样断定标准的,首重者,“补其形,全其貌,复其所能用”。瓷碗修复便是如此,碗原来是什么形状,修复之后还是什么形状,连上面的花纹都不会有所疏忽,浑然一体,还能继续当做一个碗来用。

次重者,“不失其用,不隐其形”,这一条,就可以看出当下的价值观是“实用为先”,收藏什么的,都还是在实用基础上的。

便如修复古画,古画的实用标准就是能够继续挂在某处观赏,通过欣赏画作来感知古人作画时的心境等等,有种悠然怀古之感。

再次者,“形有失而用”。

若纪墨手上的木梳,最好的修复方法自然是找一块儿材质相同的木料雕刻出来那缺损的三分之一来补全,让所有人都看不出来曾经断过的补全。

稍次的修复方式就是如同名琴焦尾一样,保留下犹焦之尾,不失其用,让茬口还是茬口,梳子还是梳子,修复之后或可有缺憾之美,若画作留白,让人联想那缺失的三分之一是何等的模样。

最次的修复,便是“形有失而用”了,若修复古画时候的接笔,顺着前面的纹理形状,对后半段做出或大或小的更改,让整体趋于完整,这种完整是在失去了那三分之一的对称之后的完整,也就意味着整个形状都被更改了,改其形不改其用,用处还是完整保留下来,让物件不至于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