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章 韩家的历史(第2/2页)

吉部长一边示意工作人员继续播放PPT,一边笑道:“令祖因为什么被罢官,其实巴县志里有另一个版本。韩总,你看看,这是我们昨晚刚查阅到的史料。”

抬头一看,原来也是老祖宗的生平,不过要详细的多。

韩公秀峰,字志行,西川巴县人,道光二十七年监生,咸丰元年赴京投供,出为泰州巡检,分驻陵海,体察民情,团练乡勇,捕盗贼,诘奸宄,察宿夜,地方安堵,民安盗息。

三年,粤匪陷扬州,泰州岌岌可危,韩公心忧社稷,修武备以遏流寇,广积储以备凶荒,以署理州同率勇击贼,辄胜,通泰得保。以首功颁赏荷囊,赏戴五品顶带,擢两淮盐运司副使。

八月,天地会作乱,东海沦陷,韩公临危受命……

从打击盐枭,到打太平军,打东海的小刀会,到八里桥打八国联军,再到罢官回老家之后办团练帮朝廷打石达开,一件件一桩桩,韩昕赫然发现老祖宗这官做的不容易,可以说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

太平军和小刀会属于农民起义,老祖宗帮清廷镇压,政治不正确,甚至很反动,不过后来做的一些事可圈可点。

他老人家跟辞官回乡的前工部侍郎薛焕一起,偕省内官绅十五人,上书四川总督吴棠和四川学政张之洞新建书院,得到张之洞的支持,获得清廷批准,定名为尊经书院,而尊经书院正是西川大学的主要历史源头。

也就是说,韩家的老祖宗是西川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从巴县志的记载上看,老祖宗生了三个儿子,老大韩仕畅,考上了举人,拜在张之洞门下,曾作为外交官出过国,后来协助张之洞在北湖搞洋务;

老二韩仕路,考上了秀才,后来去了山东,做丁宝桢的幕僚,再后来捐了个官,在丁宝桢保举下做过一任知府。

而之前一直以为最没出息的韩仕举,其实是老祖宗的三个儿子中最不省心的一个,也是最值得后人敬仰的一个。

他十四岁就进入旨在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的尊经书院学习,因学贯中西被推荐到京师同文馆深造。

被誉为西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宋育仁是他在尊经书院的同窗,戊戌变法理论思想“托古改制”的提出者廖平也是他在尊经书院的同窗。

因为变法图强,英勇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一样是他在尊经书院的同窗好友。

他学贯中西,家里又有张之洞、丁宝桢那样的关系,可他不但没做官,反而千里迢迢跑到当时属于犄角旮旯的陵海来了。

从江海研究会搜集到的史料上看,完全是因为当年参与了“公车上书”,跟着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搞变法,失败之后只能跑到老爷子曾经做过官的地方避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