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彗星(第2/4页)

甘巴尔彗星又被称为比拉彗星,在1772年、1789年、1795年、1805年它曾多次被人看到,但到1826年2月26日,它的轨道才被测定出来。它按顺行方向运动,需要七年的时间才能绕太阳一周。其近日点为13084万公里,要略微小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其远日点为94148万公里,超过了木星轨道。1846年,曾发生过一件怪事,那就是比拉彗星突然分成两半出现在天际。无疑,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其内部力量的爆炸形成的。两个碎块从此同时在太空游历,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24万公里,可是到了1852年,这段距离已经增加到了200万公里。

威廉·赫歇尔

法耶彗星第一次被发现的时间是在1843年11月22日,它也按顺行方向运动。在对它的轨道进行过计算之后,人们预言它将于1850年或1851年,也就是说七年半之后再次出现。后来这一预言果然应验。这颗彗星的近日点为25860万公里,这一距离要超过火星的轨道,它的远日点为90624万万公里,要远远大于木星的轨道。

17世纪的天文学家在工作

还有一个按照顺行方向运动的彗星是布罗森彗星。它被发现的时间是在1846年2月26日,它的公转周期是五年半,而其近日点为9846万公里,远日点为86400万公里。

在其他短周期彗星中,阿莱斯特彗星的公转周期为六年半多。1862年,它与木星之间的距离只有4400万公里。

图特彗星的公转周期为十三又三分之二年。

维纳克彗星是五年半,堂佩尔彗星也接近五年半。

至于维科彗星,大概在太空中迷失了方向,早已不见其踪影。不过,人们只是对前五颗彗星进行了全方位的观测,后面这几颗只是泛泛地对其有一些了解。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一些主要的“长周期”彗星。在这些彗星中,已被人们做过精确研究过的有40颗。

又名“查理十五代彗星”的1556年彗星,人们原以为它再次出现的时间是在1860年,但结果并没有出现。

牛顿研究过的1680年彗星,惠司顿认为如果这颗彗星向地球靠拢,造成流星雨的可能性会很大。该彗星被人发现的时间可能是在公元前619年或43年,它再次出现是在531年和1106年,其公转周期大约是675年。当它处于近日点时,它与太阳的距离非常近,是地球从太阳那里所获得的热量的28000倍,也就是相当于铁的熔点的2000倍。

1586年,彗星相当于一等星的亮度。

1744年,彗星拖着好几条彗尾,样子好像围绕在奥斯曼帝国的皇帝身边转悠的帕夏(4)。

1811年,彗星带有一个光环,光环的直径为684公里。其彗发长180万公里,彗尾长18000万公里。

有人认为,1843年彗星就是1668年、1494年和1317年发现的彗星,关于这颗彗星,卡西尼曾对其做过观测。关于它的公转周期人们却各持己见,没用定论。这颗彗星同太阳保持着48000公里的距离并以每秒60000公里的速度运行。它从太阳那里得到的热量等同于47000个太阳送到地球的热量。即使在白天,人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它的彗尾,这是因为高温大大地增加了光的强度。

道纳梯彗星曾把北边的夜空照得通明,但其体积却只相当于地球的七百分之一。

1862年出现的彗星,由于其自身带有明亮的光圈,使它看上去极像一只贝壳。

最后,1864年彗星的周期决不少于28万年,看样子几乎像是要永远在无垠的太空中销声匿迹了。

关于第三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地球才会与彗星相撞?如果我们把行星的轨道和彗星的轨道画在一张纸片上,你将看到这些轨道通常都彼此交错,但是它们在太空中的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这些星球的轨道平面都与黄道——也就是地球的轨道平面保持着一定的角度。为了避免其他星球与地球发生碰撞,创造天地万物的上帝早就将一切提前做好了安排。不过,既然这些彗星的数目数不胜数,怎么竟然没有一颗撞到地球上来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地球永远也不可能离开黄道平面,它的公转轨道完全包含在黄道平面中。

如果彗星与地球发生碰撞,无疑是下列条件造成的。

一、进入黄道平面并与地球相会。

二、彗星在一定时间内进黄道平面的地方,正是地球轨道上的一个点。

三、两个星球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应当小于星球的半径。

以上这三项条件如果同时具备,那么碰撞会发生吗?

有人向阿拉戈提出这个问题。他答道:

“我们可以根据计算结果来回答这个问题。计算表明,当地球的附近出现一颗从未见过的彗星,它与地球相撞的几率是两亿八千一百万分之一。”

拉普拉斯并不排除这种碰撞的可能性,他在《宇宙概览》这本书里详细阐述了碰撞可能会引发的后果。

那么,关于碰撞的说法有没有一个确切的依据呢?或许,每个人的说法都与他个人的性情有直接的关系。

此外,我们必须看到,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所依据的两个条件是可以千变万化的。因为他要求:

一、彗星的近日点应该要小于地球的近日点。

二、彗星的直径应等于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

这里谈到的只是彗核与地球发生碰撞。如果把彗发也包括进去,那么碰撞的几率就有可能增大十倍,达到两千八百二十万分之一。

在谈到第一个问题时,阿拉戈还说道:

“我们必须承认,彗星同地球相撞的结果,必然造成整个人类的毁灭,危险将笼罩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正如在一个放了28100万颗小球的罐子中只有一个白球一样。只有第一次便能拿到这个白球,才意味着人类将会毁灭。”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不是不存在与彗星相撞的可能。那么,这样的事过去有没有发生过呢?天文学家们说,没有。

阿拉戈认为:

“地球的自转轴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由此我们可以百分之百地断定地球与彗星从未发生过碰撞。因为如果发生过这种事情,那么地球的自转轴就会被临时产生的轴所取代,地球的活动范围就会不断发生变化,但到现在为止,我们并没有发现这种变化。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地球有史以来并未与彗星发生碰撞,地球活动范围的稳定性是最好的证明——而且,我们也不能赞同某些天文学家的说法,把低于海平面一百多米的里海的形成归结为彗星碰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