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疯狂搜刮(第2/3页)

要是他会撩妹就好了,肯定能想出其他更多潜移默化取信于人的话术。

可惜,他虽辩才通神,唯独不会对付女人,工作中也不需要对付女人。

“噗嗤——”刘妙看了他好一会儿,终于忍不住发笑,这赌咒发誓的样子真是太可笑了,“好了,这次我没怀疑你,那就办正事儿吧,准备帮我搬家。还有,你是不是真心,我看得出来,不是看你说什么词,反正我就是看得出来。”

李素:“公主如何看出?”

刘妙:“这你别管,我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看得出来——女子的知觉吧。”

李素苦笑:“原来是女人的直觉……”

刘妙微微一愣:“直——觉?曲直的直?诶,这个词不错,好像是更贴切一点。听说你是当世大儒,这个词语出何典?”

李素:“没有典,我瞎想的,直击疑点的知觉,简称直觉吧。”

李素打住了这些没营养的话题,然后大致跟刘妙说了一下董卓在雒阳熔铸铜器的行径,换取刘妙“挽救礼器”的理解,这才开始着手行动。

刘妙听完后,满口答应:“原来如此,那自然是要帮你的,反正不要留给董贼毁坏就是了。这未央宫里,以及太庙,一会儿我都带你到处转转,看上什么就让人拿走。”

李素:“多谢公主理解,那些日用铜器,哪怕是宫禁贵重之物,也不必多拿,毕竟陛下移驾至此后,也要使用。我们拿走了,到时还要另铸,也是变相盘剥了百姓,我们只拿董贼那粗胚不会用到的东西。”

李素这一点还是姿态很正的,因为在他眼里,宫廷生活的必需品,只要董卓不搞破坏,将来等收复长安之后还是回到朝廷手中的,没必要搬来搬去,青铜器那么沉重,蜀道运输又艰难。

甚至哪怕是未央宫的少量典籍,李素也不觉得要全部拿走——当初雒阳要拿走,那是因为雒阳即将被董卓烧毁。但长安是董卓的根据地,他没放火也不会放火烧宫,留着就是了。董卓也不看书,肯定是继续丢着吃灰。

除非是非常珍贵、可以确信在雒阳时都没见过的孤本,那稍微拿一点倒是可以的。

刘妙听了李素这么分析,说不拿她皇兄将来生活要用的,顿时内心愈发觉得李素是个好人,真是朝中众多大臣良心最好的了。

“要是朝中众臣,人人有这样良善,天下何至于此……你也别一口一个公主殿下了,以后我叫你哥哥,好不好?你可以叫我名字,反正这一年我也看清了,我这个公主其实什么都不剩了,你两次带我离开险境,当得的。”

李素一边巡视搜刮,一边应付刘妙:“公主……妙妙,你别这样想,一切都是暂时的,等你到了皇叔那里,身份礼遇就会重新贵重起来的。”

……

李素花了半天时间,把未央宫草草搜刮一遍,最后选中了一批在长安陪祀的鼎、簋,还有些尚飨用的徂豆尊爵(装祭祖食物的青铜器),反正都不是给活人吃饭用的,加上一些祭祀时点灯焚香用的鎏金宫灯、错金博山炉,统统列清单准备打包。

天子祭祀,当列九鼎八簋,不过周天子的九鼎早在秦始皇的时候就找不着了,后来历朝都是重新铸鼎的。

东汉迁都雒阳之后,长安祭祀仍然不能绝,毕竟西汉皇帝的陵墓还在这边,所以旧鼎也都留着,雒阳那边是光武帝的时候重新铸的,李素就趁机把西汉的九鼎八簋等等全部带走。

反正留着也被董卓熔成铜钱了。

除了食器类的礼器,还有“礼乐”所需的错金铜编钟,每套都是六十四件,一共搜刮了十几套——后世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也是六十四件的,这倒不是说汉朝的技术比战国没有进步,才导致汉末编钟依然只有六十四件一套,而是礼法早就限制死了。

古法天子赏“八佾舞乐”,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人的舞女方阵,配乐的编钟也要求是六十四件,所以哪怕汉朝科技发达了,也不会多。

孔夫子在《论语》里就吐槽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抨击的是鲁国的季孙氏居然敢用天子的舞乐,简直是礼崩乐坏。连“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都是从这里来的。

搜刮完礼、乐两大类之后,李素又去建章宫转了转,把同类的东西也搜刮上,然后在建章宫又发现了一些那里独有的好货。

“这个桐人,就是当年武皇帝立的么?上面的盘子,就是求仙长生用的承露盘?”李素指着一个立在二十丈高柱子上的铜人,以及铜人双臂拖着的一个雕纹精美的巨大铜盘。

“是的,就是武皇帝求仙露调丹药用的,这盘子要七个人手拉手合抱才能围住呢。”刘妙显然对皇宫更熟悉,直接吃里扒外告诉李素。

“也连铜人一起拆下来带走吧。不过这么大件,半路上走渭水到陈仓还好说,从陈仓翻山实在不好运,说不定得半路藏起来……”

李素对这东西也没什么兴趣,纯粹是不希望被董卓熔了,想保护文物,才勉为其难拉走,毕竟太大了没有实用价值。

至于举盘子的铜人倒是没什么艺术价值,而且分量太重,按照记载有二十二万斤重,李素觉得这个就直接熔成钱好了,毕竟也要给皇甫嵩留点沉重的大件货熔钱交差,以掩饰被带走的那些分量不怎么重的东西。

别看李素带走了几十套九鼎八簋、几十套八佾编钟,这些东西每套都才几千斤,所有收获全加起来也才承露铜人的两三倍重。

建章宫也转完之后,他们最后在皇甫嵩的默许下,来到西汉太庙,当然也提前把这儿的宦官宫女全部赶开,便于作案。

太庙里面,祭祀的礼乐之器当然更多,他也带走了一些,但至少每个皇帝灵位前还要留一套,不然彻底断了香火也不好。

转到最后,李素又注意到一件宝物。

那是一柄供奉在高祖皇帝灵前的宝剑,放在香木长匣之中。“七彩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

刘妙非常配合地告诉他:“这是高祖皇帝的斩蛇剑,配享太庙的。”

李素小心翼翼地拿起来,抽出剑仔细看了看,就知道这把剑肯定是西汉的时候重新造假、牵强附会铸造的。

当然了,铸造的时间肯定也不会太晚,应该是刘邦活着的时候,为了神话自己就铸造的。

之所以说它假,是因为刘妙告诉李素,按照汉朝的官方宣传口径:“此剑早在商王武丁时就已铸就,后来辗转流落,天降为高祖之父刘太公所得”。

这摆明了就是神话嘛,这柄斩蛇剑明明是铸造精良的精钢宝剑,用百炼法锻的钢,商朝哪来的锻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