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屯兵犍为寻衅端(第2/2页)

国渊有备而来,拿出好几个卷轴,展开对照着地图一一解说:“都督,如今南中四郡的太守,有两人还是中平年间册封的旧人,分别是建宁太守景毅、牂牁太守刘宠。

另外两郡,连太守都已经是当地蛮夷自行拥立的了。越嶲郡在中平初年朝廷派过太守潘长宝,后因白夷作乱,潘太守死于战乱,是中平五年之事。后来越嶲本地蛮部推举兼并了乱部的高颐为郡守。

刘焉入蜀后的第一年,追认了高颐的自立,高颐当时也顺水推舟进贡了刘焉几百斗香木、香料。不过因为高颐年事已近五旬、且是晚年得子,听说他只有一个尚在冲龄的幼子高定,刘焉考虑到南中瘴疠肆虐、蛮夷普遍寿数短于汉人,也想过等高颐老死后挑动其宗族争权收回对越嶲的控制,不过还是刘焉自己先死了,也就不了了之。

最后一个永昌郡的郡守,光和年间朝廷封过李颙,但李颙在熹平末年就因年事已高,请求退养。然后朝廷任命张化接任永昌太守,但因搜刮南蛮珍货过多,中平初年激起蛮夷叛乱,将其杀死。以至于如今永昌只在孟氏等蛮部手中,抗拒朝廷。

倒是张化的前任李颙,虽然熹平年间就已年过六旬退养、如今更是年过七旬,但居然还活着,只是不问世事。听说这李颙本是巴郡垫江人士,在巴郡时就深谙招抚板楯蛮之法,其子孙也与蛮夷关系不错。

李家虽然无权,但蛮部之间若有纠纷不能调处,各部蛮王依然会公推李家派人仲裁。我们若能在李颙子孙中择其人望较高者合作,对于控制人口最多的永昌郡应该会大有好处。”

李素一直耐心听着,刚才他听国渊说到“越嶲蛮王高颐有幼子高定”时,他就留了个心,暗忖:莫非南蛮之地权力世袭这么严重?如今那些蛮王、太守,都是三十年后诸葛亮南征时那些蛮王、太守的父亲、祖父不成?

不过,这其实也正常,因为西南夷地区一直到明朝“改土归流”的时候,才开始实现从世袭土司向朝廷派遣流官的转变。汉末的世袭肯定比唐宋还严重。

所以,再次听到孟氏、李氏的时候,李素就问道:“那前永昌太守李颙,子孙都有哪些人?可有名单?孟氏蛮部族长叫什么?族中继承人分别叫什么?”

国渊屯田期间情报工作做得还挺足,翻拣了一会儿很快找到了李素要的东西。

李素一看名单,果然李颙的嫡长孙名叫李恢,如今还不到二十岁。

而孟氏蛮部的蛮王叫孟尝,有两个儿子孟节孟获。

怎么没有孟优?李素一想,应该是孟优太年轻,现在还没生出来呢。

除了这些位于顶层的太守、蛮王之外,国渊的情报名单后面还有一长串几十家南蛮势力,大的有几万户部众,小的几千户,李素一时也不及细看,就走马观花浏览一遍。

他心中已经对于主要拉拢谁、打击谁,有了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