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刘备牌卤肉饭(第2/2页)

李素倒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他自己本来就没打算吃这种米,也就没想到“如何扬长避短把这种新米煮好吃”的问题。

被刘备点播了之后,他还一愣,但完全没耽误吩咐厨子立刻加菜。

厨子当然不会让大王多等了,很快弄了一道酿造发酵的传统酱油烧的卤肉酱汁来,刘备直接用卤肉酱拌饭,有油汤浸润之后再吃,果然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难怪热带地区米质粗散的多季稻,一般都是做比较潮湿的盖浇饭吃法,不是湾湾卤肉饭就是泰国、印度的咖喱汁盖浇饭。

连跟着李素的刘巴、诸葛瑾,吃了都连连叫好,发自内心地说:“大王真是体察民间疾苦,只是吃一顿饭,都能想到让百姓苦中作乐的办法。”

刘备也不居功,随和地摆摆手:“孤也是贫寒到十四岁,从小吃苦过来的,这点还是容易想到的。你们诸人,小时候的贫苦,未必如孤这般需要精打细算。寻常百姓连豉酱猪油的卤肉也未必吃得起,但做汤泡饭更容易掩饰粗粝是肯定的。”

一边说,刘备也不浪费,把碗里剩下的那点籼米卤肉饭扒拉干净,肉汁也吃干净,这才放下碗筷,喝了口汤,又想起一个问题:

“伯雅,今年运到的这些存粮,大约能播种多少田亩?每一季都留种的话,要多久才能推广到益州全境?”

这个问题很好算,刘备只是懒得算。而李素显然两秒钟就能回答:

“一般种收比是三十到五十倍,根据田地质量不同。按每汉亩收粮一石多、撒种四升。这些种子能种五十万汉亩,大约是一个五千户县。一季之后全部留种,就能覆盖十五万户百姓。两年就能让蜀地全部种上。”

194年开始种植、扩大种子。196年的时候,蜀地都能至少种一季早稻。

李素之所以这么算,是因为林邑稻主要是用来当早稻种,也就是双季稻里的第一季。第二季最好还是种原本的本土晚稻,否则可能积温、日照这些气象条件不合适。

当然,第一年小范围多做对照实验也是可以的。实验浪费不了多少粮食,就当是搜集科学数据了。

刘备也点头觉得很有道理:“还是伯雅想得周到,确实地方相差千里,未必能直接全种,徐徐图之也好。两年就两年吧,两年之后,再想办法往荆南推广,那儿也气候温润湿热,南中物产应该也适合挪过去。

对了,说起荆南,也不知子龙那边怎么样了。之前说盛夏酷暑,零陵烟瘴之地不宜用兵。现在都十月了,他还没趁着秋高气爽把刘度灭了?再过阵子孤都打算调他回来准备北伐了,让子敬去换防。”

聊着早稻推广的事儿,刘备才怀念起赵云来,冷不丁说起这事儿。

李素算了算时间,宽慰道:“子龙向来可靠,我算了日子,恐怕现在零陵已经得手了,只是路途遥远,信使拖延,军情送到蜀中,恐怕也要半个月,在路上耽搁了吧。”

刘备一想,应该也是如此。

李素果然没猜错,因为刘备结束了在僰道、江阳这边的视察,准备回成都时,赵云的战报就送来了,完全有惊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