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二世纪的新生活运动(第3/3页)

这些工场主或者以管理层自居的“工场掌柜”,说起这事儿的时候,丝毫没有为剥削压榨工人而觉得羞耻,反而为今年机器少工人多而沾沾自喜。

终于轮到工人狗咬狗内卷了。

李素倒是有些不忍,但他也知道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不会出言指责。供求关系嘛,始终是这样的。

不过,工场主们说造水车和造机器的木匠们没太闲着,水车作坊也没停工,这还是让李素挺欣慰的。

因为他印象里,水车的建设进度应该是超前于织机的,瓶颈主要在于配套的水利设施,而非水车本身。所以只要南安县那边乐山堰彻底完工,今年一年之内水车星罗棋布一拥而上配套,要是织机不变多,肯定缫丝产能要溢出于织锦产品,出现“丝太多,织机消化不了”的问题。

现在居然有所缓解,看来是有人下了功夫了,值得鼓励。

他们正聊着聊着,茶楼门外又进来一个外地人,不过看着不像是商人,而是书生剑客模样,应该是四方游历那种。他来这儿似乎也不是第一天了,而是有几天了,老板娘一看到就过去招呼。

这书生剑客看起来钱不多,没点那些早茶热蒸菜,而是要了兔肉冷盘和低端的大叶苦茶,刚坐下不久,听到李素这一桌在聊些国计民生的话题,那书生也忍不住凑过来听热闹。

这种场景,在茶楼里实在是很常见,君不见后世21世纪成都的茶楼,有些稍微地段偏僻点的,还挂着“聊国际形势请上二楼”之类的牌子。茶楼里嘛,都是这种侃大山的,哪怕拿着月薪三五千,也要聊聊叙利亚乌克兰形势。

那书生听工场主们给李素介绍了几句、而李素也点头赞叹之后,忍不住插话:“这位兄台,你不觉得这事儿非常难做到么?我是外地游历到的蜀中,到这郫县、都安一带,也有好几天了,我一直在观察,我从没见过缫丝的水车,到冬天还能有工可以开。”

李素本来也想多了解一些情况,随便示意对方坐下,一起尝尝早茶蒸菜,顺便问了对方身份。

对方也不藏着掖着,拱了拱手,拿出个匕首插着豉油蒸羔羊肋排吃,吃人嘴短,直接就说:“在下颍川徐庶,曾化名单福,流浪于袁公路治下数年。几个月前随南阳友人去长安,见了汉中王治下气象,又听闻友人说了右将军弟子、灵台令诸葛亮才学风度,颇为仰慕好奇,所以一路游历至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