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诸葛三策(第2/2页)

这条路线,好处是也能全师而退,同时也能酌情配合上策里说的“我军走了之后,派敢死队顺流烧毁小平津敌船拖延敌追击”的补充计划。

坏处只是路比上策更难走,路上肯定要摔死人,士兵体力消耗也极大,同时每次渡过黄河都是一次变数,不知道有什么意外,要领兵大将的临场随机应变指挥能力极强,否则一个闪失就容易遇险崩溃。

关羽内心觉得这个可以考虑,后面的执行细节还非常繁琐,他就暂时不去看,先看下策的撤退路线。

下策的撤退路线,就最稳了——把上策提到的“假装要走崤山北坡陆路翻山撤退”这个“佯攻”变成“主攻”,真的走这条路撤就行了。

坏处吗,关羽也很清楚,不用看都知道了——主要是被追击的这六天里,关羽自己也在想怎么撤。他自己就想到过这条路。

这条路要抛弃全部战马、车船和物资,铁甲如果太沉重不易翻山可能也要丢掉一些,不丢铁甲的话翻山时摔死的人数估计也是最多的。

函谷关以北,确实是有山僻险峻小路可以走人,只是不能过车马,所以没法作为大军进攻的战略通道,正常攻打时不破函谷关主路,翻了崤山也只有被围敌后饿死的命,但用来逃亡还是可以的。

关羽迟迟犹豫没选,也是觉得要抛弃的东西太多了,舍不得资敌,还想僵持待变——毕竟六天前刚开始追击战时,他军中的箭矢还有百万支以上,粮食经过补充也能吃个二十天。

既然如此,以他的带兵经验,肯定是内心设了一个警戒线,比如粮食吃剩不到五天了、弓箭数量少于二十万支了,那就得考虑这个撤兵路线。否则物资没花完白送给吕布多亏?

吕布想要,那也得射给吕布不能送给吕布!让吕布来人肉借箭!

除了消耗品要基本用完,真到了那一天,这些篷车关羽也会全部一把火烧了,带不走也烧不毁的东西也要想办法砸碎、掩埋,总之要尽量破坏隐匿以免资敌,铁甲这种实在不容易破坏的哪怕费点事沉黄河也好。

不过,现在既然诸葛亮的中策也很有希望满足实施条件,关羽觉得这个“所见略同”的下策还是先放放吧。反正下策不用学,他自己就会。

先看看怎么促成中策实施的全部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