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李素的秘密武器(第2/2页)

华夏古代的战船因为是平头,没有龙骨,很少搞撞角。但现在既然李素提前把战船的龙骨结构发明出来了,汉军的五牙战舰也在传统楼船基础上弄了框架龙骨,强度足够。

那么,顺带着把船头的拍杆跟撞角融合,变成一柄既可以固定突刺、也能从天而降的几千斤重大斧头,斧刃拿来撞,斧刃两端的尖角用来砸,正好把装备的潜力发掘到极致。

当然了,后续研发时还有过不少小波折。

比如一开始的时候,拉住拍杆的麻绳设计不合理,拍杆的木杆和金属锤头的总重量配比也不合理。

结果导致拍杆放下去之后,锤头过重、没砸到敌船的情况下,会拖得五牙战船本身重心不稳、剧烈左右摇摆。甚至还有锤头在重力和惯性作用下、带着拍杆一路下坠、最后坠到抡了半圈后杆子砸到自己船舷——

幸好杆子长度超过船舷到船底的高度,所以锤头砸不到自己,倒是没发生“自己抡的锤没砸到敌人,惯性抡回来半圈砸死自己”的乌龙,只是杆子撞断、船舷也微微撞裂、锤头掉到水里沉底而已。

后来,李素和诸葛亮也研究过这个问题,通过“杠杆原理”的物理思想给了工匠们一些计算经验:要确保木杆提供的储备浮力、乘以上浮的杠杆力矩,要大于锤头超出浮力部分的重力、乘以下撞的杠杆力矩。

这样后来再造出来的拍杆,只要没拍到敌船而是拍在水面上,越到水下速度越慢,最后被木杆的多余储备浮力拖回水面扶着。战船上拉绞盘的士兵就能像守城时收吊桥一样把拍杆重新绞起来,准备下一次砸击。

这个过程中,充满了那么多物理计算的设计,怕是将来让周瑜看到了实物原理,一时也想不明白。除非是直接拿到原件仿制,否则以东吴缺乏数学物理定量计算人才的现状,哪怕模仿一两年,模仿出来的也都是“会抡锤把自己砸死”的歪瓜裂枣。

除了拍杆的五牙战舰之外,李素一方在战船方面倒是没有更多精彩绝伦的新设计了。不过船用战斗装备方面,还有很多小优化。

毕竟造船很慢,大型战舰不提前一两年布局,根本看不到影。但船上用的武器,却可以以较快的周期更换迭代。

自从两个月前太史慈试探性进攻败给周瑜后,李素也结合周瑜的战术特点,临时琢磨了一些新的小玩意儿,都可以在决战中立刻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