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赤壁之战(第3/3页)

与此同时,太史慈刚刚陷入近战苦战的时候,他的情况就已经被后方的李素中军主力注意到了——毕竟李素比周瑜战场观测能力强得多,他有水晶镜片打磨的望远镜。

而且望远镜这种只有高级军官才会装备的战略观测仪器,因为存世量很少,不存在被敌人战场缴获仿制的问题,所以李素一方的战场观测优势可以一直垄断下去。

(注:之前一直有书友多次强调质疑历史上诸葛连弩保密期很长,蜀汉灭亡后才被曹魏仿制,认为我设定的技术扩散速度快了。我澄清一点,历史上蜀汉的诸葛连弩都是在防守战役中使用的,比如守关卡险隘,木门道射杀张郃。

因为几十年都没被魏军攻过阳平关,所以不存在战场缴获。但我书里设定的诸葛连弩,被多次用于进攻战役,尤其是配合战象。这就存在战损和缴获。我认为凡是有战场缴获的,而且只有机械物理结构创新的东西,都可能被仿制。

化学成分的东西,缴获了也不一定能仿,至少配方配比精度逆向不出来。杠杆投石车和水密隔舱船被仿,都是正常的,糜竺在辽东那么多年,他有船被曹操缴获,导致技术扩散。望远镜永远不存在缴获,我就设定终本书剧情都不被仿制。)

所以,李素在一看到太史慈被接舷近战缠住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太史慈是为了最后的大招突然性、憋大招憋得玩大了,李素立刻就指挥黄忠加速前进增援,而且明确吩咐黄忠,不用再隐藏水雷战术,直接火力全开所有手段一起上,把太史慈部接应出来。

汉军一共造了十二条六七百吨级的五牙战舰,以及一艘定制的李素座舰。黄忠得令后,就带着七条五牙战舰和大批辅助舰只增援上去,李素身边只留下他自己的旗舰和一些小船护卫。

而且黄忠没有像太史慈那样选择中央突破,而是用了类似鹤翼阵的船阵沿着江面横扫过去,深水浅水都不放过,把浅水区的吴军雁行两翼也往下游逼退,不给他们迂回绕后的机会。

吴军两翼一开始看到黄忠带着汉军后续的绝大多数主力一起上了,也是奋起余勇在浅水区跟汉军搏战,试图迟滞黄忠的增援,好让主公和周都督有时间把太史慈先消化歼灭。

考虑到浅水区双方都是以小船为主,谁也没有掩体高度优势,双方就用弩炮和小型投石机互砸,战争的形态一度恢复到了开始的远程交火状态。

但是,黄忠很快就表现出了在这种交战形态下完全不虚敌人的战力。汉军大批弩手装备了神臂弩,隔着二百步精确瞄准对射,命中率和穿透率依然远远高于吴军,逼近到一百步之前,这种优势都无法拉平。

艨艟都是没有船楼掩体的,最多只有一些船舷垛堞。这种缺乏掩护的小船对射,汉军占的便宜大了去了。不一会儿吴人就彻底放弃了幻想,不少吴军军官都开始指挥战船冲锋上去,发动艨艟与艨艟之间的肉搏。

可惜的是,这依然是汉军水师希望看到的结果——无论是拉开两百步放风筝对射、慢慢消耗,还是逼近到接舷战,其实汉军都有利。

倒是那种隔着五十步到七八十步,软弓轻弩也能造成杀伤、双方都有葡萄弹投石机可以撒石雨的交战距离,对汉军和吴军比较“众生平等”一点。但谁让吴军将领不可能那么快意识到这一点呢,他们只能选择要么放风筝要么近战,无论怎么选都落入劣势。

黄忠在五牙战舰上看到两翼浅水小船相互接近了,连忙用旗语打出“水雷战队自由选择攻击目标,不限使用”的命令。

吴军艨艟战队看到汉军艨艟战队的船舷纷纷伸出包铁竹竿,竹竿头部似乎有点沉重还拖到水里了,一开始也不以为意,继续往上冲。

这种竹竿他们也见识多了,毕竟周都督也吩咐吴军都要装备这种杆子,抵住火船防止敌人火攻。

汉军这么干,莫非是担心吴军又要火攻?怎么可能!拿艨艟烧艨艟,吴军又没得赚,谁会傻到一换一。这种战术,要换也是小船换大船嘛。

这种缺乏防备的心态,很快让吴军付出了代价。他们终于见识到了刚才被太史慈头痛医头临时乱用错用的水雷,正确使用方法是如何的。

“砰~”地几声轻微的闷响陆续传来,显然是汉军撑杆雷的火药桶撞到了吴军战船的船舷水下部分。包铁杆头刺破生石灰层隔板,几秒种后就剧烈生热引爆。

一阵阵压抑的闷响,足足七八条艨艟直接在第一波爆破中,就被击沉在浅水区。超过一千名吴军官兵,连反应都没反应过来,就保持着准备接舷战的姿势,直接沉到了水里,弃甲曳兵划水求生。

“水雷队继续沿着岸边往下游冲!包抄孙策周瑜的后路,不要给他们的楼船脱离战场逃跑的机会!凡是看到孙策周瑜的旗舰要跑,哪怕直接带着水雷撞上去都得给我炸沉了!”

黄忠在五牙战舰上大呼酣战,他也不急着立刻直接救援战场正中的太史慈,而是趁着这个机会先把孙策的雁行阵两翼的雁翅剪除了,打出一个反包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