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 归己之功为天有(第2/3页)

要高架引黄河水,那得从小平津再往上游就引,相当于后世雒阳孟津县的“小浪底水库”那个位置。这个距离就比从伊阙引伊水还远成本还高了。

而且黄河水到了下游也比较浑浊,虽然汉末安定郡和上郡、北地郡还没被破坏成彻底的黄土高原,但黄河水肯定也是不如伏牛山段的伊水清澈的(伊水这一段的水质,可以去看看后世雒阳龙门石窟景区的伊川水,就是那一段)

这方面,李素也是倾向于让未来首都人民尽量喝干净水的,早期稍微多花点钱就多花点了。

后世21世纪,东海之滨的吴越省,为了确保“让省城人民喝上优质水”,不也是舍近求远,从钱塘江上游的千岛湖水库就直接修高架拉专线水管到钱塘城里,也就是那个“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取水地。这样的行政决策考虑不胜枚举。

不过,既然是千年大计,为了稳妥,李素到时候如果决定要实施,还是会额外拨出一笔地理勘测考察费用,找很多专业的测量员把引黄引伊方案的可行性都精确计算一下。

五十亿都花了,也不差几个亿的设计勘测费,当然要优选最实事求是的最佳方案,不能拍脑门决策。对于设计师和测量员的价值,也要充分尊重和肯定。

当然,最后真决定修了高架水渠,后续使用过程中,每年也要再给点日常清理维护费,但这个钱跟造价比,绝对是非常便宜的。

毕竟别说罗马帝国了,便是更早几百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修的石头高架水渠,一直到刺客信条艾叔的时代、大航海前夕,都能保存下来大半遗迹,21世纪人去意大利旅游,还能看到一些。

坚固的石砌拱圈建筑嘛,只要别刻意搞破坏、不养护,千年不倒都正常的。

现在,一切的决策关键,就回到了能不能掏这五十亿、什么时候掏得出来的问题了。

李素犹豫思索技术细节的同时,旁边颇有大局观的诸葛亮却是先反应了过来,诸葛亮很果断地劝说:

“李师,您犹豫不决,是觉得这个方案,技术上有重大疑问么?”

李素回过神来,谨慎评估:“有点小疑问,不大,主要是钱的问题。”

诸葛亮一挥手,让马钧先退下,同时让工曹从事桓阶也退下,不能听后续的机密谈话。

然后诸葛亮才单刀直入地劝谏:“既然只是担心钱,那就先把新城选址最终敲定下来吧。您也说了,这是未来国都有数百万人之后,才要担心的事情。

现在您刚造新城,第一年都未必造得完,刚造好,前两年最多也就十万二十万人住。人少的时候,用水怎么都好腾挪解决,让百姓自己各想办法便是。

我们既然技术上有了把握,那便是有了一个兜底的下限,心里不慌了。前面也说了,雒阳人口多起来、陛下把朝廷迁回,至少都是三年之后。

以袁绍、曹操如今的局面,三年后袁氏肯定是灭亡了,曹操能不能收拾干净还不好保证。但到时候朝廷的财政压力必然比现在少很多,军费可以比巅峰时缩减。

到时候,朝廷还怕拿不出这五十亿钱么?而且也没让一年就拿出来。这种工程,肯定要循序渐进修好几年。

我看挖河和拼接高架倒是不费时间,可是铺高架那四十里石质水槽,要加工出来,不知要采秃多少坚硬的山岳,动用多少石匠。真准备修了,前一两年的钱,也济不了多少事。

只能是先拿来采买雕琢生产这些石质水槽,攒些零件。最后一年资金全到位了,再挖沟打地基、架桥拼接。”

诸葛亮的意思很明确:这个方案关键是给了大家退路,知道把新城选在平缓的山坡台地高处,没有问题,将来可以补救。

既然如此,补救什么时候都能补,矛盾积累到那一步、不补就会民怨上升了,到时候再掏钱也来得及,前面该快刀斩乱麻先做的事情就做了!

有了底牌退路,心中不慌。

诸葛亮看李素还在思考,他不知道李素是在思考技术细节,诸葛亮便很有魄力地说了一句:

“李师若是另有担忧,将来可以说是学生怂恿、以河南尹身份推动了这个配套工程。若是最终不谐,效果不济,学生一力承担。”

诸葛瑾连忙说:“二弟你说什么呢!你有大贤之资,将来也是经世济民之人,怎能拿前途冒险。愚兄不过鲁钝中庸之才,这些新城选址、移民迁徙、配套安置,都是我这个民部尚书的责任,出什么事儿也是愚兄之责。”

李素在旁边听得反而有些怒了,虽然这些人是好心,争相为看不见的风险提前承担预期责任。

李素一拍桌子:“够了!说什么呢!这是分责任的时候么?我是在想那些技术细节,而且那几个大秦人还没见过呢,技术说到底是来源于他们的,马钧年少只是理解讲述。

一会儿总要让马钧带所有相关人来觐见,都摸一下底细,才好决断。至于风险的事儿,轮不到你们担心。

我李某为陛下做的那些长远之计、存亡继绝之功、安邦定国之谋,还不值区区这点面子?

我今天就算白赔了陛下五十亿,甚至更多民脂民膏,修出来一个不能用的‘烂尾高架’,未来丞相还是我的丞相、公爵还是我的公爵!该与孔孟并列还是与孔孟并列!该名垂青史还是名垂青史!”

李素最后的话可谓掷地有声,让诸葛亮诸葛瑾都彻底闭嘴了。

霸气啊,这已经到了不在乎人世间的功过得失评价,反正功劳美名溢出那么多了,也不怕扣掉一些“成就点数”。

然后李素就敲了敲案边悬挂的金铃铛串,守在门外的传令侍从警觉地一听到铃声便很职业地入内。李素吩咐他把马钧重新喊进来,顺便让马钧同伙的西域异士客商也都请来,他要一个个排查。

传令侍从立刻领命而去,与此同时,府上的相关侍卫也都不用交代,按办事流程活动起来。听说李素要接见远来的不知底细的外国人,连闲着没事多日的典韦都重新上岗,挎着双铁戟带了几个精锐侍卫到门口站岗,唯恐那些被接见的蛮夷有什么异常举动,毕竟都不是知根知底之人。

站在安保人员的立场来说,小心无大错嘛,都形成办公流程了。

李素之所以坚持全部接见完再拍板,倒不是因为他比诸葛亮谨慎。

而是他毕竟是后世之人,对汉末其他人而言,极西域之地的情况他们是两眼一抹黑的,李素却大致知道个脉络。

所以那些西域来客如果明显有说谎隐瞒,哪怕以诸葛亮的智商也未必看得出来,李素却有大得多的把握拆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