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章 想总结叛乱成功规律的人都得完(第3/3页)

有些人开始传言,丞相往扬州移民开发南方,不仅有为国之心,还有趁机充实自己的封地会稽郡的企图,是贪图长远的食邑租税。

这个就比较难处理了,刘备只好继续和稀泥。

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素的请求减封以撇清嫌疑的奏表到了,刘备看完之后,没有传示太多人,只是把三公喊到宫里私下询问了一下。

尚书令荀攸看完之后,已经看出李素反客为主的意图了,他也不想得罪李素,也不想被刘备视为李素一党,就选择了一个比较中立的说法。

荀攸解释道:“丞相所虑,用心良苦,主政者主持移民,自己确实不该从中受益。青兖移民,凡是移到会稽郡各县的,确实不该直接成为丞相封户。

而应安置在如今尚未被封给丞相的那些县里,或者是拆分设置不属于丞相封地的新县。如此,则丞相之名得以保全,也可以警戒后世执政者施策时的动机。

不过,臣以为泰山贼寇如此猖狂,似有以史为鉴、试探朝廷底线的企图。当初建武十五年,光武帝度田遇叛,最终大事化小不了了之……”

荀攸把这番话说出来后,刘备立刻就反应过来了,那些叛匪这是在触碰他的逆鳞、试图看看朝廷的忍耐极限在哪儿啊!

这要是让他们试出来了,那还得了?以后大汉不就一直被世家豪强挤兑了!这是世人在觉得刘备仁慈,所以得寸进尺呢!

趁着现在天下刚刚太平,刀把子还在手上,而且整个天下基本上都是武力打下来的,当然要动刀子把问题根除了。

唉,看来青、兖二州最后的和平统一,也是有后遗症的嘛!就因为和平接收的,曹操没洗过那两州,刘备也没洗,这不就留下问题了么!

其实,原本历史上,光武帝刘秀统一后面对的窘境,相当一部分也是这样的,那就是那些劝降下来的地方,乃至自己的老巢根据地,裙带关系盘根错节,谁都不敢得罪。

而后世晋的问题,也是一样,季汉和东吴直接投降的那部分地区,晋基本上得承认其原本土地上的既得利益。这种控制力度,跟实打实一座城一座城打下来,是完全不能比的。

没干完的事情还得干,想着省事儿,最后却没省。

刘备虽然内政能力不算强,但他好歹也是年轻的时候混社会收安保费的,这点暴脾气还是有的。

一个收钱保护乡里的家伙,如果发现有人在试探“我拖欠对方几个月安保费,才是对方忍耐的极限”,那怎么能忍?这绝对不能让人试出来,哪怕是为了立威,都得下狠手。

刘备就宣布了对这次叛乱者中所有家族的核心族人,一律不赦免,最多只赦免叛军中那些被家主指挥、逼着上阵的佃农、庶民。

旨意立刻到了周泰那儿,让他不用留手。

叛乱最终在半个月后就被平定了。

当地那些泰山贼、青州兵出身的豪强家族,还有等朝廷认错诏安的呢。毕竟十七年前刘备自己就诏安过一批青州兵,后来曹操也诏安过,他们已经习惯了。

谁知,这次因为天下已经太平了,对于试探底线的必须立威,那些家伙就一脚踢到了铁板上。

刘备也是敢杀人的,最后围着不许任何叛变组织者投降,只接受下面的士兵杀了长官、族长来投降。叛乱结束时,直接杀了七八千人,收编了几万被胁从的农民。

泰山三郡的大姓豪强,几乎被杀绝了,县城门口都立了一堆木桩子,插上砍下来的人头。被叛军波及的几十个县,每个县都插了几百个人头。

最后彻查下来,还发现那群泰山贼青州兵残部里面,还真有几个曾经曹操阵营的无良文官谋士,或者是某些被刘备处决的曹营文官的子弟,混迹在那些人里面搞事情,

那些读史文人教叛军解读历史,向他们讲述“当年光武帝重新一统大汉后的第三年,度田检地工作就因为一起叛乱而放弃了,从此大汉世家豪强过了一百多年好日子。你们只要闹,肯定也能跟当年一样,至少青徐幽冀四州并起,闹大了朝廷就不敢再度田移民了”。

这些人里面,有被刘备弄死的程昱的儿子程武、曹操的老乡丁斐,还有一些三教九流的家伙。那就统统杀其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