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章 进两步退一步(第3/3页)

毕竟南阳运河虽然才全程一百三十里,可你得挖通桐柏山的方城垭口,还要解决膨胀土。地质难度差距太大了。

而当初的“讨虏渠”工程量,大约是“二十万专业工兵挖了两三个月”完成的。所以,如今的河北运河,按照等比例的规划估算,也就是需要“二十万专业工兵,连续挖掘十个月以上”。

考虑到部队有退役、转入军屯,也不便重新全部调集到河北,因为人员的大规模转移也要成本,还要把粮食运来运去,肯定不如就地使用本地人劳动损耗少。

所以,最终朝廷决定用十万当年挖过南阳运河和讨虏渠的工兵,而且都是选择原本就驻扎在幽冀二州的工兵。外加二十万冀州本地征发的民夫,来完成这个项目。

普通民夫壮丁不专业,体质也不如专业工兵强壮,工作效率肯定不行,所以二十万普通民夫,也就大约折抵十万正规工兵的劳动强度,

但他们吃得也比正规工兵少,朝廷可以按照官方牌价给发工钱、让他们就地自带口粮,免除从外地大量运粮的损耗。朝廷只要运一批保障粮储备粮、确保开工期间当地粮价平稳就行。

这三十万人,需要高强度劳动至少十个月,那就分为两年完工,210和211年,每年各抽五个月相对农闲的时候来干活,这样也尽量不影响农业生产。

朝廷制度规定的徭役期是每个百姓每年一个半月,所以干五个多月至少相当于三年多的徭役期了。多出来的那每年三个半月,朝廷就要按照“每天二十钱”的官方价给工钱。

一个百姓一年就是两千一百钱,两年总计四千二百钱。二十万民夫的工钱就是八亿四。再算上工具开支、口粮补贴……其他林林总总的费用都加上,总开支一般是人员工资的三倍。

所以修这个运河,至少要在民夫身上花二十五亿,还要在那十万正规工兵身上花二十五亿,总开支就是五十个亿。

所以,才有了李素一开始算的“今年发的新债,在还旧债的同时,还要超发三十亿钱”的规划。按他这个发债,两年就多发六十亿,弥补修运河的五十亿开支,还能有点余钱应对突发状况。

一通操作下来之后,满朝文武也都发现发行工商抄引债券这个办法确实好用,不光是当年战时可以这么干,战后大搞基建,也能用发债来创造货币、创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