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第2/5页)

“大家不必担心,参与舞弊的官员和贿赂官员的书生一个都逃不掉。而无辜的书生们也不必错过了这场科考,会重新选拔德高望重之人来担当考官,重出一份考卷,一个月后再加开一场科试!”

前面的话让书生们心里没那么愤慨,却不是不失落。

然而后边的话叫他们立刻振奋了起来,重新科考,证明他们今年不必回去再耽搁几年的?

这无疑是天大的喜事,毕竟赶考的书生不是全都家境富裕,这些年有些是熬着过来的,一边抄书补贴家用,一边省吃俭用来攒盘缠。

再苦等几年,他们未必真能坚持下去。

如今好了,不必再等,书生们还有机会就在今年重新科考,自然面露喜色。

不过三阿哥也道:“我会派人重新考核书生们的身份,免得有漏网之鱼,还得各位配合才是。”

心里没鬼的人当然没什么不愿意的,四阿哥注意到其中几人的目光闪烁,就让苏培盛记下来,回头仔细查一查。

恐怕这次的漏网之鱼不少,还想浑水摸鱼到知府门口的书生里面来,逍遥在外的还有多少?

四阿哥还让十四阿哥派侍卫在城门各处,也得加紧巡视。因为需要重新登记身份的缘故,暂时任何书生都不能随意离开。

若是有偷偷跑的,肯定做贼心虚的书生,直接抓起来就是了。

十四阿哥得了吩咐,屁颠屁颠带着侍卫们去各处城门布置好,自己则是乔装打扮一番混在人群里,在城门附近挨个巡逻。

三阿哥安抚住书生之后,就开始物色考官。

原本的考官哪怕中间有不知情的,暂时还没能洗清嫌疑,需要避嫌。

他查阅了当地和附近的官员和大儒的名单,划定了几个才华出众又品德受当地赞誉的人,分别派人亲自上门去请过来当考官。

有的人腿脚不便不好过来,又老眼昏花自认不能负责此事就婉拒了。

余下的只要能动,脑子也清楚的,二话不说都答应赶过来。

能当考官那是莫大的殊荣,科考的那些书生都要尊称他们一声老师的。

对书生来说,能当一回考官,桃李满门,也不枉此生。

半个月的功夫陆陆续续来人,加起来足足有十一个考官,都被三阿哥一起安置,先让长途跋涉的先生们休息一天,然后就要开始重新做考卷了。

而且三阿哥还封锁了院子,这些先生身边带来的人只能留下一个伺候,其余的不能随意进来,更别提是传递消息,这是防着中间有人跟之前一样泄露试题。

食材让人送到门口,采买不能跟厨房的人接触,必须有两个以上的侍卫在中间盯着。

院子里外都有侍卫,看似防备,好似是把几个先生看守起来一样。

大儒们倒是不介意,之前发生那样的事情,越是守卫严密才不会出纰漏,外边的书生才能更放心。

果不其然书生们原本还担心阿哥过来就是敷衍了事,谁知道院子被重重包围,蜜蜂都飞不进去,更别提是人了,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大儒们在里面除了不能出外,身边有人伺候,吃穿有人照顾,只需要每天努力想题目就行了。

三阿哥在里边盯着,没有擅自写题目,而是等大儒们写好后仔细看了看,让他们互相也看看,选出最适合的题目来。

难度不能太难,却也不能太容易,适当才行。

不能浮于表面,还要有深度。

大儒们都是有才学的人,有了框架之后,费了些功夫,半个月后终于出了一卷题目。

然而三阿哥却道:“辛苦各位了,还得再出一套题目来。”

闻言,大儒们都惊住了,很快却明白三阿哥这是打算做两套题,到时候那天会出哪一套很可能就是随便拿的。

那样就不担心一套题目泄露的话,还有另外一套备份的题目能用,可谓是小心谨慎了。

已经出了一套,另外一套就要简单得多,只费了七天功夫就做好了。

三阿哥这边准备停当,那边四阿哥带着人审问也到了尾声。

这些官员都是收钱办事,谁都不是硬骨头,什么都愿意说了。

一个说了,后边就跟着一串。

这一串那一串,好家伙,几乎江南大大小小的官员大部分都牵扯进来了。

哪怕没伸手的,却也是知情的,四阿哥并不打算放过。

没沾手没拿钱,却知情不报,那就是同伙了,怎能轻轻放过?

以后谁都能这样,只要佯装不知道,就能独善其身,这可能吗?

四阿哥铁面无私,一出手就把人全部抓了起来,一个都不放过,更是抄家清点所有财产收归国库。

朝中就有御史觉得四阿哥这样简单粗暴横扫整个江南官场,眼里容不下一颗沙子的做法不可取。

官员都撤掉了,江南的官场岂不是要瘫痪,无法运转了吗?

一时之间去哪里找来那么多的官员填补上,这显然是太过了!

另外有大臣却是赞同四阿哥的做法:“若是错了不惩罚,知错犯错的人留下,以后总归是个祸害,还可能让其他人觉得这只是犯点小错而已,以后还敢!”

不狠狠扫清这些朝廷毒瘤,以后只会越来越多!

皇帝养病了一段时间,总算是慢慢好起来了,精神头却依旧大不如前,人也瘦了一圈,听着有点不耐烦道:“怎么,他们做错事,私下截留税收,朕还得把人留着?这上上下下的,就找不到能替代的人才吗?”

大国上下多少人,人才辈出,几个接替的人才都找不出来,这不是说皇帝无能了?

御史连说不敢,又道:“四阿哥决意把这些官员都斩首示众,罪臣足有上百人,实在有伤天和。”

一下子杀那么多官员,把其他人都惊住了。

皇帝在上首眯了眯眼道:“以爱卿之见,该如何处置这些人?”

御史就拱手答道:“微臣以为,这些人确实有罪,可以抄家和绕城示众,然后流放三千里,没必要全都杀了,也会对四阿哥的名声有碍。”

皇帝点点头道:“你最后这句话说得也对,确实对老四的名声有些坏处。来人,让人去宣旨,就说把这些官员处置是朕的意思。”

“他们截留税收在前,科场舞弊再后,罪有应得。”

他又低头看向那个劝和的御史道:“那些罪臣才是有伤天和,害了多少有才之士,让他们郁郁而去,没能留下为朝堂为朕办差,实在是一大遗憾。”

那些被舞弊的书生占了名次的有才之人,要是富裕之家还能换个营生,要是贫穷的寒门之子,显然是倾尽所能来考一遭。

有的人可能坚持不下去,考不上就只能放弃。有的人兴许无法想明白自己为何名落孙山,又无颜回乡,在他乡郁郁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