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许清宵为天下百姓,请圣意!大魏震惊!(第5/5页)

“我等要为许清宵立牌供奉,这等清廉好官,当真是为民除害,为民除害啊。”

“可怜我许大人啊。”

大魏京都的百姓们议论纷纷,他们将许清宵入学以来所有事情全部说出。

盛宴之上,千古名词,忠君爱国,时时刻刻记得国家仇恨。

南豫楼宴上,为百姓鸣冤,身为儒生,却敢怒斥大儒,仗义出言,不惜得罪大儒。

更是明意立言,引来大魏文宫所有儒者唾骂,再到大闹刑部,也是因为刑部不公,纠正错误。

而今日,更是为百姓除害,将自己前程尽毁,关押天牢。

这样的人,用好官来形容,都显得有些不足。

百姓们感慨,也为许清宵愤愤不平,同时得知怀平郡王死后,也拍手叫好,大快人心。

而百官们回到家中,也开始纷纷议论此事,讨论许清宵的下场会是如何。

他们知晓,女帝只是将许清宵押到天牢,就意味着这件事情还有挽救的余地。

只是如何挽救,他们想不到。

诸位国公在商议,文臣也在商议,六部在商议,即便是大魏文宫,不少大儒也在商议如何挽救许清宵。

因为他们知道。

许清宵这一次,真的没有错。

哪怕是大魏文宫的大儒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也知道许清宵没有错,能引来圣意,就证明圣人都同意许清宵所作所为。

自然他们也要支持许清宵。

可支持归支持,朝堂又是朝堂,两者之间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所有人都知道,女帝不想要杀许清宵,但所有人也知道,这件事情也绝对没完。

许清宵杀王,势必会引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起码各地的藩王决然不会答应,他们都是皇亲国戚,是皇室之人,怀平郡王在如何。

也轮不到许清宵来杀。

可偏偏,许清宵就杀了。

虽然是借助圣人之手,可持剑者是圣人,但杀人者,就是许清宵。

事情一定不会这么简单结束的。

可到底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却无人知晓,难以猜测。

翌日。

消息已经传遍整个大魏,甚至不说整个大魏,即便是大魏之外,这件事情都已经传开了。

请圣意。

这是天大的事情,不可能封锁消息。

民间百姓得知此事之后,皆然大快人心,拍手叫好,但更多的还是为许清宵鸣不平。

他们认为许清宵是清白的,也认为许清宵没有过错,虽然夺权,可罪不至死,惩罚一二也就行了,决不能埋没了这等清官。

各地官员再得知此事之后,也是无比感慨,尤其是南豫府中。

李广新得知此事,第一反应是惊愕,久久不能回神。

最终李广新也只能叹息一声,他是南豫府府君,虽然想要帮助许清宵,可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但很快,李广新皱了皱眉头,紧接着开口道。

“来人,找来一块大布,百丈之长,至少三丈之宽,悬挂于南豫府中,告知百姓们京城之事,让百姓自己选择,是否愿为许清宵请愿。”

李广新没有办法左右朝堂,但他知道,女帝不想要杀许清宵,可许清宵得罪了怀宁亲王,得罪了王族一脉,许清宵夺权是事实,想要解救,就必须要给一个理由。

所以李广新只能通过这个办法来了。

随后李广新更是写下数封信,差人送去其他府君。

他知道这件事情,不能拖,一定要快。

就如此,当日午时,一张大布悬挂在南豫府中,路过百姓得知此事,纷纷口口相传,留下自己之名,若有人不会签字,按个手印也算。

一时之间,南豫府的百姓最为激情。

很快南豫府附近几大府也如此炮制,但他们自愿而发,不会强迫百姓,愿意签字就签字,不愿签字也无妨。

也就在同时。

南豫府请愿之事,也传到了其他郡府,不少百姓为许清宵愤愤不平,如今听说此事,更是要求当地府衙也要如此。

各地府衙不敢打压民意,以最快速度制造请愿书,以供百姓签名。

但,也就在今日。

一封封奏折如雪花一般地飞到朝廷当中。

是各地藩王的奏折。

当他们得知许清宵怒斩怀平郡王之时,这些藩王彻底坐不住了,怀平郡王该不该死他们不管,身为皇室,竟然被区区一个刑部主事所杀。

一时之间,各地藩王都怒了,对许清宵充满着极大的敌意。

不过这些藩王也极其聪明,他们没有说出心声,而是拿出一个关键点来抨击。

【夺权】

夺权之罪,可不是小事。

更可怕的是,这些藩王们用夺权来做文章,是什么意思?

如果陛下不处死许清宵,那是否意味着,陛下允许下面人夺权?

若真如此,倘若有一天,他们翻脸夺权,你可就不能说什么啊。

这个问题。

十分尖锐,也十分恐怖。

如雪片般的奏折,几乎内容统一。

以夺权为题。

望陛下,立即处死许清宵!

否则,天地不容。

他们也不容。

这意思,莫名带着威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