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一切真相大白!怀宁王之意,女帝心意,许清宵之意!他来了!(第5/6页)

事情发生的时候,情绪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智。

而等事情结束后,一个人坐在牢中,许清宵这一天也想了很多事情。

怀平郡王杀的好不好?

肯定是好的。

但回头想想吧,又觉得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

这一点做的不好。

不过许清宵不后悔,杀了就杀了呗,无非就是没有过于周全。

但人生在世,那可能事事如意,而且人嘛,总是要进步的,哪里有生来就十全十美的?

自己也是,这才刚刚进入朝堂,有不足的地方很正常,有缺点就改正,下次不犯就行。

许清宵对自己不算很苛刻,太过于苛刻活着就太累了。

怀平郡王的事情,许清宵想了很久。

是不周到,但不后悔,反正自己是杀爽了。

如果给自己一次重来的机会,许清宵还是会杀。

但过了几十年以后,或许自己就不会杀了,毕竟人会越来越成熟的。

只是至少现在还是少年,骨子里还是有些热血。

而对于陛下的态度。

许清宵看的也很清。

朝堂上,有些气愤,说没情绪是不可能的。

可进了大牢后,很多事情也逐渐想开了。

站在自己角度来说,杀郡王,没有任何一点错,非要说就是可以用别的方法,而自己选择最直接的方法,不太成熟老练,但没什么大的过错。

而站在女帝的角度来说,也没有什么大错,兵符换怀平郡王的命,完全是血赚,拥有兵符,皇权稳固,做起事来就不用畏手畏脚,大力发展国家。

已死的人,记在心中,时时刻刻,不要忘记,等到大魏真正稳定下来,太平下来,再秋后算账,完全没有一点问题,那个时候别说怀平郡王了,怀平亲王也得死。

帝王无情是好事,要是情绪不稳定,不顾国家,不顾天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并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对国家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嫉恶如仇可以,但也得有实力,像朱太祖,权力捏的死死,所以贪官污吏,该杀就杀,再看看崇祯帝,干什么都要受人牵制,想查贪官,不让你查,真撕破脸了,你也可以下台了。

仔细想想。

许清宵并不憎恨陛下,但也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无非是立场不同罢了。

并且许清宵明白,陛下不会真正罚自己什么,不然朝堂上自己就可以领盒饭走人了。

小惩大诫是自己最终的结果。

只是许清宵也愈发明白,朝堂之上的斗争了,自己往后做事,一定要好好去想,认真去想,每一件事情都要好好揣摩。

不然的话,一直上当也不行啊,反正无论是看人还是看事,都要仔仔细细看,防范于未来。

不过说再多都是自我安慰之言,许清宵还愿意留在大魏,其根本原因就是,儒道!

朝歌之前提到过。

自己修炼儒道,修炼的是大魏儒道,凝聚大魏儒生,若是跑去别的国家,自身儒道毁一半。

而且自己为民申冤,得到了民心。

这个东西,往后有大用!

对自己儒道有巨大帮助,儒者成圣无非两种,传道立言或为百姓。

自己奠基好了这一步,若是舍弃,民心没了,自己的儒道也毁了。

所以,这也是许清宵自己的目的!

并且这一天来,许清宵还有一件事情想了很久。

那就是怀平亲王为什么会交出兵符。

怀平郡王如此大闹,他为什么不制止?

最终,许清宵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怀宁亲王是故意送出兵符的。

至于为什么,许清宵倒不是想不出,而是时间急促,短暂时间内是想不出来的。

可不管如何,怀宁亲王眼下是自己的大敌。

而且是隐藏极深的那种,绝对不会正面与自己交锋,这种大敌才是最为可怕的。

不过说来说去还是一点,怪就怪在大魏现在衰败,什么事都有,要换做盛世,估计怀平郡王等不到自己来杀,女帝早就杀了。

没有任何皇帝会容忍这种郡王存在。

“兴亡皆百姓啊。”

许清宵摇了摇头,想再多,其根本问题还是在百姓身上。

“水车之事,再等数月,应该有些结果,就希望接下来不要有什么麻烦了,国富民强才是王道啊。”

许清宵心中自语。

也就是如此。

转眼之间,又是三天过去了。

许清宵被扣押在大牢之中三天。

各地藩王不断叫嚣,各种奏章辱骂许清宵,更是扬言一定要杀许清宵,否则难以平怒。

这一日。

朝堂之上。

文武百官接连上奏。

“陛下,臣,有事启奏。”

“淮南郡,十二府地,有千万百姓,为许清宵请愿,十二卷万民书已送至京都。”

这是刑部的官员。

“陛下,臣,也有事启奏。”

“河宁郡,九府之地,八百万百姓为许清宵请愿,八卷万民书也已送至京都。”

这是户部的官员。

“陛下,臣,也有事启奏。”

一道道声音响起。

朝堂当中,六部官员纷纷开口,这三日来,大魏百姓为许清宵请愿闹得沸沸扬扬,一卷又一卷万民书送来京都。

皆然是希望陛下开恩,饶恕许清宵。

有人细算过,截至目前为止,一共有一百四十五卷万民书,还有部分正在路上。

可以说,许清宵赢得了大魏百姓之爱戴,否则也不会闹得天下皆知。

待众臣启奏完毕。

陈正儒出声了。

“陛下,臣认为,许清宵夺权之罪,的确为大罪,可怀平郡王打伤刑部尚书在先,许清宵也是一时愤怒,再者也为破案。”

“所以臣觉得,此事,让许清宵将功抵过,平丘府赈灾案之功,抵夺权之过,再罚许清宵禁足痛改前非,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陈正儒出声,提出解决方案。

“藩王那边如何解释?”

女帝开口,平静问道。

“将万民书送至各地藩王面前,民意大于天,相信诸位藩王也会明白。”

陈正儒给予回答。

藩王弹劾许清宵,这的确不好处理。

可这万民书恰好可以利用上,万民书送去,若是藩王继续叫嚣,那就是与百姓抗衡。

这天下,谁都不敢与百姓抗衡,哪怕是陛下,也不能。

“恩。”

女帝点了点头。

而后开口道。

“既如此,传朕旨意。”

“许清宵破平丘府赈灾案,为大功一件,但夺权之罪,将功抵过,然,许清宵辞官之事,为年少冲动,朕,可饶恕其罪,但不可不罚。”

“撤去许清宵刑部主事之责,保留刑部官职,降为刑部候补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