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第4/5页)

而此时画眉公公只是大为震撼,他忍不住脱口而出:“可卫统领比小林太医大好几岁呢!”这一惊,连副统领都忘了说,直接给卫刃升了官。

皇上不以为然:“大几岁怕什么,别说男子比女子大,便是反过来也无妨。”皇上自己后宫里那什么年龄的没有,差上二十岁的都有,根本不觉得有什么。

他细数道:“卫刃的出身孤苦,至今连个至亲都没有,以当日朕捡到他的村落来看,估计是亲人都不在了。”

“朕当年将他带回王府,教养了这些年,以后要用他,当然也要安排他的终身。只是这满京城里,谁家择婿不是挑三拣四的,那些有体统的世家眼高于顶,对卫刃的出身不明和亲眷全无,不肯容受。”

“而那些巴不得舍出女儿来拉拢卫刃的人家,哼,朕又看他们心怀鬼胎,只怕将来卫刃真叫妻族糊弄了去。”

皇上越说越觉得自己有道理;“倒是小林太医,是家中独女,又是朕看重的心腹太医。虽有个父亲,却又常在海外寻仙,碍不着什么。”皇上顿了顿:“便是林氏一族,林如海也只一个女儿罢了,他也无甚可争,从来避着京中皇子,也算识趣。”

画眉公公在旁听着,心道:皇上您打算的都挺好,可那都是为您自个儿打算的啊,好吧,还有为卫副统领打算的,唯独没想想小林太医的心思。

在卫刃和林姜之间,皇上自然偏心卫刃这个从小带大的孩子,但对画眉公公来说,替他治病免痛还能一起畅谈八卦的小林太医才更好,卫副统领啥的就是塑料同事情!

在画眉公公看来,小林太医这些年呆在巡盐御史府,如今也是正经官宦家小姐不说,连自己也是从五品官儿了。以林家在江南之势,哪里寻不来一个好夫婿呢。

这时候画眉公公的脑回路跟林如海奇异重合了:到时候嫁一个敦厚的读书人,由林大人扶持着走官场,再加上小林太医在宫里的体面,将来她不做太医,做个文官家的诰命夫人不香吗?

卫副统领虽得皇上重用,但皇上自己也说了,他不是世人眼里的好女婿。再加上他常要替皇上做些危险要紧之事,这万一哪天……小林太医好好的女孩子,难道还得守寡不成?

所以画眉公公并没有很接话附和皇上,面对皇上的追问:“如何?朕想的这桩亲事是不是极好?”他只是忠厚为难状:“陛下,您这话问奴才,奴才实在是不知如何回答。奴才听小林太医说过,年节下林游弈使就会进京,皇上正该问着小林太医的父亲才是。”

皇上一琢磨,是这么个道理。

而且他到底还没亲眼见过林长洲,很该再考察一下人品,别是那种会惹是生非给他女婿拖后腿的人。

再者林姜年纪确实小一些,这亲事可以慢慢商议去。

——

林姜并不知道,自己进明正宫一回,连终身大事都被人安排了。

她此时确实担心终身大事,只是担心的却是黛玉的。

这些日子她在宫里,把皇子们的脉案翻了个遍,十分头疼——实在是这些皇子看起来没有一个良配。

且说当今皇上生儿子有个很神奇的规律:嫔妃位份越低越容易生。

这宫里皇子的生母,多半是些贵人答应之流,罕有的三个嫔位还都是皇子长大后,皇上一层层为其生母提上来的。

这给皇上愁的。

他难道不想要个嫡子吗?虽然他不甚喜欢皇后,但按着宫规,逢旬日都会去皇后的凤霖宫,就当政务一般认真对待耕耘嫡子之事。可这些年辛勤劳作下来,愣是颗粒无收。

可惜皇后娘娘连好消息都从来没有过。

而正二品妃位上,宁妃、哲妃这些家世不俗的嫔妃,生的都是公主。反而宫女出身的各位答应、常在,倒是常常一次就有了,一生就给他生个儿子。

想起此事,皇上就有些糟心,唯有贵妃还能给他些安慰,算是硕果仅存的拥有儿子的高位嫔妃。

让林姜来说,皇上的皇子们也是倒霉,很有些爹不疼娘不爱的意思:太上皇他老人家这几年被病折磨的儿子都不管何况孙子,一年到头也懒得看一眼。又是乌泱泱一群更不显得珍贵,每年拜寿磕头,太上皇连人都分不清。

而皇上就更忙了,一边要担心自己的病一边要治理国家琐事,更要紧的是还要应付太上皇这尊头顶大佛,对儿子们也就是大撒手不管。

以至于前四位皇子都成年娶亲了,也没有个正经亲王郡王爵位,还全在宫里挤着住。

皇上不提,太上皇不问,朝中便是有人敢说话,提过后见两位陛下都没动静,也就不敢再说了。

而这些皇子们,除了贵妃所出的十皇子,生母位份还都颇低,母家也指望不上。

贵妃的十皇子出身倒是够了,皇上贵妃也很看重疼爱,可无奈十皇子才六岁,而且特别体弱多病。

他这短短六年的脉案,就能碾压他大哥二十五年的脉案史,可见一斑。

林姜看来看去,总觉得这宫里将来水要浑的不能见人啊!这太上皇一旦去了,皇上的儿子们开始夺嫡起来,估计得是一团乱象。

所以这种皇子妃的荣耀真是不要也罢!这才是凤姐儿常抱怨的:外头体面体面苦。

黛玉自己的心思也是这样,用她的话说:贾家才多少人,不过两房主子便日日乌眼鸡似的,看的好不心烦。那宫里自然只有事儿更多的,她是很不喜欢常日与人陪坐敷衍更甚至要勾心斗角的日子。

她可以怼人,但她从来不是那种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战胜佛脾气,实则很不愿沾染这些。

林姜和黛玉就此事已经悄悄商议过,只是林如海对黛玉来说是可依赖的生父,是定海神针,他的信一日不到,她们也就总是记挂着。

“小林太医又研究了这么久的脉案,真是刻苦啊。”

太医院的所有脉案记录都封存在太医院大堂东侧的静室内,除了陛下可以取走,旁人都是不能带出门的,林姜也只能搬着小板凳来此处坐着看。

等她看完出门,在大堂里值班的太医们就都会跟她寒暄几句。

他们也是真觉得这小林大夫难得——进了太医院,也就是当世医者所能走的最亨通的官路了。许多人进来后,也就懈怠了,只看自己最熟的那部分病候。

毕竟在这宫里,多做还可能多错,还不如只干熟练工求个稳当。

乡野之间哪怕有神医,太医院的大夫也不去比较,横竖他们已经进了官衙门,有了终身保障。

但看这小林太医进了太医院后,还日日夜夜不放下对脉案医书的研究,甚至年纪轻轻就因为看书看坏了眼睛,戴上了眼镜,不由让这些图安逸的太医们感慨:这简直又是一个医痴秦院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