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第3/3页)

顾元舜要为皇长子的授业恩师,光是凭学问自是不够的,皇长子若无意外便要继承大统,授业恩师除了学问扎实,还得见多识广。闻衍派出顾元舜外出磨砺,便是以待他日顾元舜能为皇长子打下根基,为皇长子铺路。

两位太傅和各部官员均无人反对,顾元舜调任外地之事便定了下来。面对顾元舜的折子,闻衍倒是提笔书写了几句回了。

回完顾元舜的折子。闻衍又想起为皇长子定下的先生如今只顾元舜一个,他那时挑中顾元舜还是皇长子为“皇长子”时,如今明蔼身上还减负了另一道,只定一个先生便不够了。昔年他为中宫嫡子时,启蒙先生也足足有三位,除彭范二位太傅,还有先帝为他定下的前朝大臣,早些年便以致仕归乡了。

前朝大臣为官多年,多深谋远虑,倒是不着急定下,等启蒙之后,他长到八九岁在叫他开始涉猎朝堂些微闲事也不迟。若再挑一位先生,同样要选才华横溢,性子温和耐心之辈,倒不用一定要同顾元舜争夺,若能像彭范两位太傅那般性子互补一补也是好的。

闻衍手指轻轻在桌上敲着,守在后边的杨培便知陛下这是在思虑了,更收敛了眉心,不发出了动静来。

以科举入朝的官员在学问上都是不差的,闻衍脑海里不时便闪过诸位大臣们的身影和做过的学问来,最终都叫他否决了。

这些臣下并非人人都适合教导他人,何况还得挑性情温和之辈,闻衍心中更愿挑与皇长子有亲的大臣,只有保证同脉利益,才会得他们倾囊相授,甚至辅佐。这便也是宫妃与母族越发紧密的缘由,系出同脉,天然便站同个阵营。

可皇太子有亲的大臣最直系的便只有江陵侯府,侯爷钟正江不过挂名五品闲职,更不提侯府其他人了,如此人家向来是入不得天子眼的,正要再挑稍远的人家,脑海里突然晃过一个人来。

闻衍目光点了点,沉声开口:“去把江陵侯府三公子院试的卷面调过来。”

他要好生瞧瞧,这位叫两位太傅夸赞来日“必成大器”的侯府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