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为君丹青台上死(四)(第2/3页)

而可以在整个京城年轻一代中脱颖而出的谢琢,就是逻辑鬼才中的逻辑鬼才,辩论高手中的辩论高手,耍嘴皮子的天下第一,骂人不带脏字的举世无双。

虽然他已经低调了好几年,但不代表他的战斗力有所减弱。

想和他打赢嘴仗,也得看看他脚下踩的那些文人尸体答不答应。

“谢家小儿好利的一张嘴。”兵部尚书和谢家老爷子差不多年纪,一张嘴就摆出了长辈教训晚辈的架势,刻意跟着皇帝一起忽略了谢琢同朝为官的身份,明摆着是要以大欺小。

谢琢这回终于纡尊降贵投了一个眼神过去,冷冷淡淡语气毫无波澜地回答:“堂上高寿好厚的一张脸。”

嘶——

倒吸一口冷气的声音像是小旋风卷过朝堂。

谢家这个老三,以前有这么狂吗?!

谢家的这些小孩,不都是教养得一个模子,温文尔雅,君子风范,被所有世家引为典范……这个谢三名动京师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的啊!

怎么几天不见,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不,也不能说是变了个人吧……

与谢琢同辈的年轻郎君们现在多任微末清贵要职,坐在稍许偏僻的地方,他们沉默不语,眼神复杂地看着那个脊背笔直言语如刀的青年。

他们都曾经在文会上和谢三郎君交锋过,与他文雅矜贵的做派不同,这位三郎君甚少开口,每次一开口必戳人死穴,刀刀见血,字字藏锋,且极其擅长以彼之道还彼之身,从不搞什么委婉的君子之风,对方好好说话他就好好说话,对方骂人他就照样骂回去,曾经有个倒霉蛋被他骂得气出了羊角风,此后一见谢三的车驾就犯病。

也正是这场文会,谢三郎君谢饮玉一战成名,从此以往,凡是有谢饮玉出席的文会,他的对手都举止端方,用词文雅,一变以往文会骂战成风的习性。

不过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很多人渐渐淡忘了谢三郎君的这项本事,把他当成了无害温文的仁弱君子。

谢琢仁德端方,君子风范,却绝对和什么“弱”搭不上边。

兵部尚书显然就是那个老糊涂了的典型。

他一双苍老的眼睛睁大了几分,自从他平步青云后,已经有多少年没人这么当面骂过他了,以至于这个曾经也算是叱咤文会的老文士有片刻的怔愣。

短暂怔愣一瞬后,他立即反应过来,这回他没有和谢琢对战了——与小辈堂上对骂,无论谢琢怎么有问题,到底也显得他为老不尊,于是他当机立断转向垂着头阖着眸仿佛入定的谢首辅。

“谢大人,贵家的教养就是这样的吗?”

一声沉沉阴郁的质问,堂上所有大臣都清楚地感知到了兵部尚书语气里阴冷的怒火,他们屏气凝神等待着谢首辅的回应,等了好半晌,他们才听见一声断续的——

“呼……”

所有人:“?”

这什么意思?

众人都愣了一下。

坐在谢首辅背后的一名谢家子弟慌忙露出了抱歉的笑容,微微倾过身体,摇了摇家主的身体,用压低了却足够所有人都听见的声音说:“叔祖父……叔祖父!醒醒,赵大人和您说话呢。”

老首辅打了个晃,又长长地打了个清晰缓慢的呼噜,才慢吞吞地掀开眼皮,转过头:“谁啊?”

兵部尚书的脸色已经气得紫涨,咬着牙半天才压下即将喷薄的怒火,慢慢道:“谢大人老迈,朝堂议事竟然也能梦会周公……”

没等他说完,谢首辅掀起眼皮,点头附和:“是啊,老朽年迈,也是该功成身退了,不如回家含饴弄孙,得享天年——”

不等他说完,立即有一大群人先后阻拦,就连上面看戏看得愉悦的皇帝也出声劝了几句,才拦住谢首辅顺势要说出的挂印之语。

被老狐狸不动声色堵回来吃了个闷亏的兵部尚书面色青白,他顿了顿,将思绪从这些有的没的上转开,回到了谢琢先前捅出的刀尖上。

假军钱。

这到底是谢琢一个人的意思,还是谢老狐狸在背后指使他?

看刚才老狐狸包庇谢琢的样子,难道谢家也想来啃兵部一口?

脑子里纷乱飞快地转着各种各样的念头老尚书动作和反应却都不慢,这些在朝堂上都快要长成精怪的老东西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他当即就换跽坐为跪立,抬手拔下束发的簪子,解下冠帽放在面前,对着丹陛大礼参拜。

“陛下!谢琢所言不尽不实,具为诬告,臣执掌兵部多年,不敢说绝无疏漏,但也是勤勤恳恳,唯恐辜负陛下信任,然臣资质驽钝,行事定有不周之处,惹来四方怨言,俱是臣为人不够圆融之故,丹青令既指明臣有此大错,臣无法为没有做过的事自证清白,但求陛下执掌道义,还臣一个公道!”

“请陛下遣人,彻查兵部上下,若却有人私造假军钱,臣自请流放岭南三千里,若兵部实在清白……”

他意味深长地停顿了一下,巧妙地留了个言语空白,才“大发慈悲”地说:“但请丹青令亲至兵部大堂,向我兵部上下无辜同仁告罪!”

话里话外,他都已经将假军钱的事情和自己撇干净关系了,无论怎么听,他都是个无辜的不知情者,惹来这场祸事也是因为平时替皇帝办差过于耿直不会转弯所以被陷害。

果然是千年的狐狸成了精,轻描淡写几句话就把自己摘出来了。

上首的皇帝一直面色沉沉,从听到谢琢指控兵部私造军钱开始,他就是这个神色,眼睛微微低垂,像是在静默地倾听,又像是在思考。

从他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和想法。

天威难测,莫过于此。

兵部尚书趴伏在地上,呼吸平缓冷静,数年摸索下来,他对这个皇帝的脾性还算是有所了解,一个多疑、不够果决的君主,可能刚才因为谢琢斩钉截铁的话,皇帝对兵部已经有所怀疑和不满,但他现在以退为进自请调查,皇帝肯定又会因此而产生些许疑惑,疑心有人在针对兵部、自己是被当刀子使了。

果然,在经过片刻的沉默后,皇帝出声了:“卿无需担忧,此事朕定会查个明白,还卿一个公道。”

“既是查兵部事,为避嫌,请陛下勿要派遣臣的门生故旧。”老尚书主动道。

这其实是一句废话,不用他说皇帝也不可能派他的学生朋友去查他,但他画蛇添足地这么一说,就显得他大义凛然无愧于心了。

事实上,他这句废话一说,皇帝的面色还真的舒展了一点。

“那就……”皇帝的眼神开始往刑部和御史台的方向飘。

刑部执掌天下刑狱事,御史台行检察百官之职,都是和这件事擦边的,找谁都行。